农村支教新思考(12.25)

2021-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心语花香

      转眼之间,来到农村快半年了。在这段新奇而忙碌的日子里,进行了六场讲座,进行了几个序列的案例研究,也开展了一些团体训练,感触良多。

      最初的感受是关于社会地域、层次不同,家庭教育差别巨大。农村条件艰苦,很多孩子入学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做基础,城区非常普遍的早教班、艺体课等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这边的孩子基本都没接触过。家庭的生活环境状态、文化层次注定了很多家庭都是在靠亲情以及延续本能养育孩子。城区好多家庭的问题往往出在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有的甚至全家天天盯着辅导作业和复习。农村有的孩子上了好几年学了,一个字都没学会家长也不会管。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层,起步比较低,是不是就输在起跑线上,以后就没机会了呢? 再深入观察每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还真很难说。就学业来说,农村也有一部分学业成功的,城里也有一部分跟不上趟的。就其他方面来总体说,农村孩子独立做事的水平还要稍微好一些。

    抛开城乡差别,再以孩子发展的优劣来比较,发现其实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在起作用的。

    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学认为,除了个体的努力,整个的社会格局、社会文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并且人的行为结果,其实更多是受到社会的评判机制、社会跟人之间的互动的影响。比如,城区那边家长们普遍很焦虑,有的孩子才两三岁就忙着教给他念书识字。这只是社会环境影响下家长消除个人焦虑的应对措施。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正确的呢?再比如农村有的家长爱互相攀比经济条件,那么谁家很富裕,肯给孩子多花钱,就很有成就感。即使学业不成功,孩子也可以很自信。可见,家长以为正确的事情只是现阶段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正确,出了家门,早晚还要经过社会的检验。

    再比如,两个人发生争执,有的认为好勇斗狠就是成功,谁也不敢惹自己才是老大。有的人宁可吃点亏保平安,知道不争执才能持久。就个人选择而言,肯定都是自我和外界互动的结果。但社会没有法外之地,好勇斗狠如果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早晚也是自己买单。

    社会学非常相信,假设我们能把整个社会的机制和外面的社会格局看得更清楚,再用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权宜的方式去调节你自己,而不是用一个自认为理想的途径去调节,你会发现往往反倒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你的成果和收益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大。

      所以社会学会强调,我们一定要先看到背后那张复杂的社会图景,然后把每个个体嵌入到那个图景里去,再去调整你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在你头脑中树立一个理想的模式,做一个好妈妈应该是怎么样的?我应该怎样去陪伴孩子,应该轻声细语吗?做一个好爸爸,我要教给孩子哪些大道理,怎么教育他了解人生?

    你那个理想图景如果跟你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匹配,很可能是会出问题的。尤其家庭教育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们就发现70后、80后很多的理念,就可能跟今天90后、00后的孩子所看到的世界、所具有的理念不一样,未来世界肯定对他们也有很不一样的要求。所以每个家长在做决定之前,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理念产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再看看近些年教育的改革和巨大变化,很可能原来我觉得正确的东西,放到今天就不那么正确了。对另外一个人,尤其是以后还要独立生活好多年的孩子,你的理念很可能对他来讲就是不适合的。

        教育跟别的事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绝大部分个体的决策都是面对当下的决策,只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决策。绝大部分的决策,可能都是个体对自己的决策,只有教育是对他人的决策。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怎么想,自己做什么是对的,而是不得不去考虑一个更宏大的社会体系,我觉得这才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未来更负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