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2020-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徒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昨儿散学就跟室友曝晒了计划:明儿让奶奶不开火,中午外面吃,完了我再请她看个电影,也算让她陪两代她的老人家们过了个有印象的节。

有得吃,自然答应得爽快,况且她也是真心嫌弃我不如她那样爱自己的妈妈。呵呵,被我生的批我不像她一样会爱生我的,多少有些嘲讽的意味,眼睛向下看的中国式老母亲,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哪里,谁付出了谁心里明白。

不过,咱心里有数,得学会不纠结,学会糊涂,学会近朱者赤,佛系如我国民好同学王老师,总能适时的点醒迷雾,虽然都是无意间的,只凭心灵感应。

当然,对语文学渣的亲生家长而言,我的计划也是有明显圈套的,看到王老师已经去看了《掬水月在手》,动了心思,一来自己是十分想看,二来哪怕能让她感染到与文学有关的一点点气息,也许就有个顿悟的机会呐,于是……


纪录片式的播映,讲述的声音,吟诵诗歌的声音,偶尔穿插音乐或是演绎性的唱诗,整部影片就是给你一个可以旁若无人的安静的聆听的氛围。

没有很强烈的故事性,但是却也跟随讲述,穿越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时空,而串联起这个时空的主人公,就是——叶嘉莹先生。

想不到回来后,室友居然对我说——据说是中国最后一位“先生”!

圈套还是起到微效了,起码她看了听了也似乎留下记忆了。

一位活在诗词世界,并可以被评价为诗词救了她一生的先生,她的故事已经在年前的电影之外媒介获知,但是影片里只是寥寥数语提及。

性格内向腼腆不爱说话的女生,一谈诗词、一站上讲台吟诵诗歌,就可以让教室人满为患,你说她哪里还会有时间去悲哀自己的个人生活;一个平凡的女教师,将大悲大喜变成非常平和的人生状态,只是用笨拙的方式潜心研究她的所学所长所爱,如此安静美丽有香气的灵魂,怎么会让人不喜欢她呐。

所以被采访到的她的朋友们学生们,都会这样平静的评论,她就是这样子,存在感也不是很强,也没有和什么人很亲近,但是,她会让你觉得,认识她很幸福!

所以,淡淡叙述的片子里,我没有感到任何放大悲哀的气氛,没有任何做作的描述,只是在分享,分享一个老人的“诗歌和她”的世界。

注意看了一下片尾的职员表,叶嘉莹先生新秘书应该是此片的关键倡导者之一,她其中的一句话倒是说得很在理——在业界或者在国内,容易把先生说得好像神一样的人物,而去到外面(域外),就少了一些这样的相处,大家把她当普通人对待,她也会有脾气,也可以生气,也可以和大家一起……

闻言至此,会心一笑,确实。

崇敬的方式,可以多样,唯独捧上神坛是最可畏惧的一种。

叶先生说“弱德之美”是她创造的一个描述,于是人们把她的经历与事业联系起来,说这词的写照便是她。


本着一种功利实用的心态带室友去观影,最后出来,我与王老师说,特别的安静,是看时安静看完更安静的片子,来受感染的,最终还是我自己。

想起之前,与一友宽泛的胡扯所谓传统文化的落寞,想来那些都是叶先生这样的人才思考烦忧的事情吧,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不活到一定的岁数儿,怕是也很难理解自身经历的,会与文化或是文学、诗、词扭上什么关系,更谈不上传承,就连说“喜欢”都有往自个儿脸上贴金的嫌疑。

安静的接触接触吧,我的初衷大概就是弥补引导学渣年幼时人母的不足,寻找一份自我安慰。

也是在动态生活里,让自己每每回想起今日这份安静的气息,就能更加安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