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圆融
生活的烦恼,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的观念。物我之间的对立、冲突、差别。
圆融
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人们要不断在有无,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等之间权衡,化解冲突,达到圆融。
古圣先贤的“三不朽”之追求,是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精神永存的贵族价值观,同时这种追求又恰好以符合社会群体利益的道德、事业、言论为个体精神价值无限延续的条件。但是这三者又不是并行的,立言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关系。你也许住在喜马拉雅山上或者一所修道院里,或者独自生活在一所小草房或者一座宫殿里,但是你无法脱离关系而生活。关系意味着“与……有联系”、“与……相接触”,不只是身体上或者性方面的,而是与另一个人完全地联结在一起。
但我们从来没有和别人完全地联结在一起。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中——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每个人也都在追逐他或者她自己特别的野心、特别的成就,以及自己与对方对立的生活方式,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种关系里始终存在着冲突。面对这个事实吧。
而又是什么制造了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在你与妻子、与丈夫、与孩子的关系中——这是最为亲密的关系了——是什么制造了冲突?问问你自己,先生们。难道不是因为你对你妻子抱有意象,而她也对你抱有意象吗?那些意象是在很短或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非常精心地构建起来的。
大脑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不停进行的这种记录,就是你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建立起来的画面,而这些画面造成了分裂。尤其是当你们生活在有着无尽混乱的同一所房子里时,你就会借助成为一名僧侣或者无论什么人来从中逃避。但即使在那里你还是会有你自己的那些问题,你自己的欲望,你自己的追求,这又再次会成为冲突。
那么,你能不能在生活中对他人不抱有一丝一毫的意象?完全没有意象。你曾经这样尝试过吗?看看这其中的逻辑性、合理性——只要画面制造机制在运转,在记录侮辱或者奉承,就会产生对他人的意象,而这意象是一个造成分裂的因素。
所以有可能不带丝毫意象地活着吗?那样你就会发现真正的关系是什么,因为那时关系中就完全不会再有冲突了。而这是绝对必要的,倘若你要了解思想的局限,并且探索一种毫无分裂的、圆融的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