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的纪录片作品,这部让千万观众或饥肠辘辘,或食指大动,抑或潸然泪下的纪录片,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14042211194565522.jpg
《舌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W020140509589166784912.jpg《舌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而在短暂的团聚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
QQ截图20160411185316.png舌尖2具有精致时尚的审美趣味
纪录片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影像审美体系追求时尚精致的时代风貌。
《舌尖上的中国》视觉呈现堪称美仑美奂,在广大观众中获得了极好的口碑。面对“读图”时代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要,高清摄影技术成为大制作纪录片的必然选择,《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成为各种高科技摄影器材的练兵场。近摄特写镜头让食材的一丝丝纤维毫发毕现,使一份寻常菜肴,化身成为难得一见的视觉奇观;大量的固定镜头带来精确稳定的造型表现,强调了画面的形式感;高清单反照相器材的使用,移轴镜头带来的特别的焦外虚化,景深控制不仅突出了画面主体,也使背景呈现出朦胧效果;加上高清摄影超高的分辨率和极佳的色彩还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影像的视觉表现力,造就了《舌尖上的中国》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而由此引申出的大量审美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
在剪辑上,《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稳重、冗长的节奏特点,代之以现代、活泼、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每一集的开篇导语,镜头节奏轻快、画面信息丰富,剪辑富有动感,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
利用剪辑技巧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是国际纪录片创作的基本习惯,《舌尖上的中国》也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常常中途被另外的故事打断,比如,查干湖老渔把头到底能不能在冰湖中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这种节外生枝的讲述技巧,调剂了全片观赏的节奏,大大增添了故事的可看性。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编导陈晓卿,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蔡澜三位“名嘴”的加入,使该纪录片强大的文本支持成为可能。本片的解说,既有对珍馐美味客观的描述,精道之余,潜台词中又饱含着对美食之外人世沧桑的情感传达。《舌尖上的中国》不单是中华美食的巡礼,“舌尖”二字,注重的更是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层品味。“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试看这一段文意隽永的解说词,无怪乎会勾起人们“舌尖上的乡愁”了。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2》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探寻和关怀。食物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文化脉络。每一道精心的菜肴,都蕴含着食者对家乡,对地域文化里特有的独立性的寄托。所以,美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这个被称之为“舌尖上的国度”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 ,“川,湘,淮,鲁,粤”五大菜系,更是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吃”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他们奉行着“民以食为天”的准则,将每一份食材,都像艺术品一般精雕细琢。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口福之欲,更是对食物的尊重。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都融入到一盘盘的美食中。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