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友会科幻作品主题活动
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寻梦》
我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是初二时在学校旁边的租书店里看到卫斯理科幻小说作品集,看了开头就根本停不下来,在初二至高一这三年内把周边几个镇能租到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看了个遍,有的看了好几遍,在这期间就迷上了科幻系列小说,从初二开始到高三上学期每期必买科幻世界的杂志,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喜欢科幻类的电影及各种书籍。可以说卫斯理是打开我脑海中科幻世界的一把钥匙。
对于那会年幼的我来说,我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说是由卫斯理的小说内容开始构建起来的,虽然我现在长大成熟了,但其实三观的基本架构仍然没变,比如因果关系,对死亡的看法,对金钱的看法,对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关系的看法等等,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会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真”啊,我那会真的觉得小说里的事都是真的,他的真体现在几个方面:先来看下卫斯理科幻小说的人物关系图,这是一位大神整理的,脉络非常清晰,几十篇小说里出现的人物之间都有各种联结,难能可贵的是人物在每部作品里出现时的性格特点是一致的,不会说这篇里的卫斯理是个深沉古板的人,到另一篇卫斯理的性格就变活泼热情,不仅是主角,一些没那么重要的小人物出现在不同作品里时的性格也是一致的,逻辑上很通。
第二点是这些人物都不是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我一直对那些玛丽苏文的男女主角爱不起来,太假了。
第三点每部作品里重点不是描写感情戏,大部分是描述事件,都是讲身边故事的形式,然后会有一些新奇的脑洞大开的观点提出来。举个例子,我今天带来的这本叫《寻梦》,故事结构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有人从小到大一直做到同一个梦,重复频率高到影响白天正常生活时,不得不去寻梦,想弄明白为什么会重复做这个梦,结果发现是前世的一段最痛苦的记忆,由此引发的一些故事。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一小段对记忆的描写。书中提到有一波人研究认为人的记忆不储存在身体内,而在身体外,类似一组电波,而身体类似一个接收器,这组电波只和这个人的脑补活动发生作用。当人去世后,只是接收器不工作了,但那组电波还在,可能会存在千百年,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和另一个人的脑部活动发生作用,就像有了前世或前几世的记忆。
基于上面提到的这些点,让我的世界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我初中有时候放学晚走夜路经过坟场一点都不怕,科幻的世界里我已经接触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人死后的各种可能性,妖魔鬼怪们的爱恨情仇,经过坟场时我甚至会想如果见到奇怪的物体,我不会跑也不会叫,我会告诉这个物体,既然见到了,应该是有事相求,您请说吧
科幻在无形中消除了我很多的恐惧,恐惧是对于未知事物未知,而很多未知事物在科幻的世界里已经很熟悉了,我们还会怕那些熟悉的东西吗?
最后再回到这本书,其实我觉得这本书是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里最不像科幻的一部作品,但神奇的是这是倪匡自己最喜欢的,他在1986年书的序言里自己写了,最后他还加了特别有重量的一句话:此时写与七八年前,若有人问起一开始写的问题,答案不变。我想倪匡喜欢这本书和我喜欢他的作品里理由可能一样,这个故事最真实。你如果看过这本书,期待和你的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