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之三十九,公、私不分的严重后果!
【读经典】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简单翻译下:结果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举荐逃兵当官,鲁国人作战就会轻易地投降逃跑。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简单翻译下:君主与个人上下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想同时赞成个人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是行不通的。
【谈心得】
讲完直躬“忠臣逆子”和鲁人“孝子背臣”的故事后,韩非在本节论述了这两个故事的影响和结果,那就是“楚奸不上闻”,楚国的犯罪率自然越来越高,社会秩序混乱;“鲁民易降北”,鲁国打仗是无人再奋勇杀敌,一打仗就投降逃跑。
面对这样的结果,作为君主,还会考虑“兼礼”这样的言论吗?人伦情理、仁爱之心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孰轻孰重,君主的心中不可再摇摆不定了。
韩非也发起了最后一击:“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想要兼顾到个人私利和国家利益,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些非正式的个人组织和言论,出发点就是从小团体利益着眼的。
这些不按国家法度处理问题的官员,只看到了世俗乡规和个别团队的观点,无视国家律法,不能依法办事,实际上成了助推社会混乱的本源,不但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更不要说为君主解忧,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了。
春秋时期不管是儒、墨、法哪家的思想论点,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国家的策略制度,就是儒家要恢复的周礼,本质上也是国家的整体礼仪制度,是要全国性的统一和稳定,绝不是个人的私利行为。
从这个角度看,直躬“忠臣逆子”的故事,已经不是单纯的儿子告发父亲这么简单了,它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律法的层面,是个影响律法制度的犯罪问题,而不是不孝之举的个人问题了。
鲁人“孝子背臣”的事件,也已经不是单纯的仁爱之心了,它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是个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军法逃兵问题,而不是伺奉父亲的个人孝心问题了。
作为行政长官的令尹,不判父亲偷盗之罪,却以不孝之名惩处直躬;作为政府官员的孔子,不罚鲁人的逃兵之罪,却以仁爱之名举其为官。这就是公、私不分的昏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