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八正道
禅修者必须完整的修习八正道,因为解脱由此而生,烦恼主要由此而灭。
贪欲、嗔恚、愚痴称为“三不善根”,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修习八正道能彻底对治贪欲、嗔恚、愚痴,得到涅般解脱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种圣者的果位。
正见
少林禅修歌
正见是八正道中的第一支正道,也是八正道中最重要的一支正道。在经中常把正见比作“眼睛”,它使修行者建立一个正确的知见,从而趋向善、觉悟解脱的人生方向。当修行者建立起了正见这个“法眼”之后,将顺次引发其余七支正道的生起,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迈步前进。
正见是指对“苦集灭道”四圣谛有正确的知见。四圣谛是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的核心。
苦——有“无常、缺陷、苦痛”等多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佛教说所有生命都是苦的,是指所有生命都是无常迁流,没有实在;带有缺陷,没有主宰,会遭遇到各种忧悲苦恼的事情。这是生命真理的第一条。
集——指出苦的根源。无论现生所生起的各种苦或生死轮回的推动力,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心中有三不善根——贪欲、嗔恚、愚痴。这是生命真理的第二条。
灭——灭除贪欲、嗔恚、愚痴,各种的苦便止息下来,这是生命真理的第三条。
道——修习八正道能对治贪欲、嗔恚、愚痴,这是生命真理的第四条。
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出家或在家,当对苦集灭道生起了正见,没有疑惑时,他便是一个得到“法眼净”的人,即是一个能“参与圣者之流”的人——他能踏进通往觉悟解脱的八正道之中一直前进而不会退失。当他遇上人生苦恼的事情时,不会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和怨天尤人,而是沉着地去接受困难,解决困难,并于此生起出离心。当他遇上人生快乐的事情时,不会迷失在快乐之中,不会生起无止境的爱染执着,而是明白苦乐都是生灭无常的,当中没有实在,没有常恒。他能逐渐从苦乐之中、从贪欲、嗔恚、愚痴之中解脱出来。
其实,任何形式的生命无时无刻都为我们展示四圣谛的真理,只不过没有苦集灭道正见的人对此不知不觉,只有长期陷入贪欲、嗔恚、愚痴之中而不能自拔。但是一个对苦集灭道有了正见的人,他的人生会不断提醒他的正见,他的生活就成为修习八正道的场所,他的人生也会不断前进的。
经中说,一个有正见的人,即使在现生之中不能彻底完成他的修行工作,也会在来生之中继续修习,直到彻底完成道业,证得涅般。同时在将来投生期间,只会在人、天这些善道之中投生,决定不会下堕至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内。
正思维
正思维就是:与四圣谛相应的分析、抉择、理解、比较和立志。
四圣谛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真理。若一个人生起正见之后,他的人生、生活、际遇等等一切和生命有关的事物都是使他加深认识生命智慧的教材;他自然对这些教材作出与四圣谛相应的分析、抉择、理解、比较和立志。
因此,有了正见生起,将自然引发正思维的生起,使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立下一个正确的人生志向——明白人生是苦及以觉悟解脱为目标;若有正思维——正确的志向的生起之后,必然会将志向付诸实施,继续发心去修习其余戒学、定学中的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以完成道业。所以,正思惟的作用是:向前连接正见,向后是一种动力,使人发心修习之后的六支正道。
正语
正语就是正确的语言说话,内容是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口四恶行”。
妄语——谎话,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说谎骗人。
绮语——对无意义的事情用美丽的言辞来修饰。如色情笑话等。
修习正语能净化我们的口业,使我们的语言真诚、正直、柔和、有益于他人。
正业
正业就是正确地行为,内容是远离杀、盗、淫——“身三恶行”,使我们的身体不致损害他人而有益于他人。
杀——故意作出行为去杀害或伤害人类的生命和任何众生的生命。
盗——故意拿取不是自己的物品,包括走私漏税、勒索、破坏公物等等行为。
淫——指性行为。过出家生活的人远离所有的性行为;过在家生活的人远离侵犯妇女,使她们贞节受损的邪淫。
正命
正命就是正确地谋生活命方式。在家众的正命是指靠正当的职业来谋生,远离触犯“身三恶行”、“口四恶行”的职业。
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正道组成戒学。在戒学中不仅仅是不去作出这些不善的行为,而是对这些不善的行为有一种不随喜、不称赞、警惕、约束和抗拒的力量。佛陀在经中对婆罗门长老说戒——远离身三恶行和口四恶行是建立在推己及人的道理之上的,若人持戒再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不坏失的信念,可以证得初果。
正精进
正精进又叫作“正方便”,就是“运用适当的方法来改善”的意思。
在佛法中的精进努力,是带有“对应、适当、善巧”的精进努力,并不是蛮干那样地精进努力。这已经属于定学的范畴,是为心灵的提升而作出适当的努力。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不同方面的精进努力:
1、 已生不善法令断;
2、 未生不善法令不生;
3、 未生善法令生起;
4、 已生善法令不忘;
精进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不一样。总的来说,只要能带来喜悦和令自己持续地进步,这样的精进就是适合自己的标准。
正念
念的巴利文意思是“系念、不忘失、持续的觉知、留心”等。正念就是和四圣谛相应的持续觉知,对身、受、心、法四个地方的觉察。目的就是去如实地了解生命和生命的真理,从而带来人生真正的利益。因为人的心灵素质是所有众生之中最高的。人有条件以自己的能力洞悉生命的真相,从而净化自己、清除烦恼。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禅修不同于其它所有方法的禅修,就是因为当中十分重视正念的修习。所以,正念在八正道之中非常重要。
一般人的内心经常系念于五欲——色声香味触之中,因此常受欲境所束缚。修习正念就是经常把内心系念于四念处——身、受、心、法之中,能令智慧得到增长。经中将四念处比喻为“一乘道”、“唯一的道路”等等,是指四念处是通往解脱的唯一的一条道路。经中也说,修习四念处可证得三果、四果。佛陀在入灭前教导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意思是以自己作为明灯来照亮自己,以法作为明灯来照亮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余的东西可以照亮自己。佛陀还进一步指出,修习四念处就是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正念的修习就是对身、受心法四个地方多加觉知,因为多加觉知,自然就会对此多加了解。生命的真理不必向外寻找,生命的现象和理则就在于自己的身心之内,如果能对此有亲证的智慧,贪欲、嗔恚、愚痴、无明、渴爱、颠倒、执着等各种烦恼就会逐渐减轻以至于彻底断除。
(1) 身念处
如果我们能正念于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说话,我们自然能改善自己的身业和口业。若再以正念进一步观察,就能亲身体验到善行的价值,和确信善行会带给自己及他人快乐。
正念于身体的无常——无常是身体的真相,我们不需要回避这一事实。观察无常能对治“我执”及各种的执着。当执着开始减轻时,便能亲身体验到“放下”所带来的解脱自在。同时知晓“我慢、以自我为中心”,实在是人生中的一个重担。除此之外,正念于身体的无常也能使人们明白光阴的宝贵,因此珍惜时光努力修行。
正念于身体的呼吸——出入息念。我们能利用呼吸来培育正念——持续觉知的能力;培育正定——安住一境,活在当下的能力;培育智慧——随着呼吸不断进行,不断变化,使我们觉察到人生的无常、不实在的真相。
正念于身体的各种不净——培育一种客观和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身体有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很令人厌恶的地方。当我们不再按照自己的爱好、不再片面地观察身体时,很容易就会知道身体各处都充满着不净的东西,令人厌恶。这能对治自身的爱执和对异性身体的爱执。
(2) 受念处
正念于当下所处的感受,和感受的生灭无常,来培育我们大家持续的觉知,并利用这些感受使我们安住于当下现在。
正念于不善行和善行所带来的感受——我们可以观察当自己因贪欲、嗔恚、愚痴而作出的不善行为时,内心世界生起的感觉;观察当自己作出善法的行为如布施、持戒、守法、慈悯众生、具有正知正见、身心安住下来时,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可因此而亲身体验到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正念于自己怎样对待感受——观察自己有没有因苦受而进一步带来愤怒、紧张、悲伤、忧愁等情绪;有没有因乐受而进一步带来爱染执着、令自己不断追求乐受,或因还能抓住乐受而心生烦恼;观察自己能否减少被感受的牵动,还它一个“感受就只是感受”。
凡夫俗子的一个特色,就是毕生都在追逐乐受和排斥苦受。佛教称这种追逐乐受和排斥苦受为“爱”或“渴爱”。渴爱使人生起苦恼,也是生死轮回的动力。阿罗汉圣者是没有任何渴爱的,但是他们有感受。阿罗汉圣者不需要摧毁感受、不需要逃避感受、不需要压抑感受、也不是对感受麻木没反应,他们只是按需要来对感受作出适当的反应(如因坐禅太久带来身体苦受时,就改变姿势为行禅等),而不会因渴爱来感受作出反应(如当欲望生起时,无法观察和反思,只能去满足欲望等)。
(3) 心念处
正念于心念的生灭无常。
正念于内心当下所处的状态——当自己的内心受到贪欲、嗔恚、愚痴所束缚时,觉知自己的内心受到贪嗔痴的束缚;当自己的内心能从贪欲、嗔恚、愚痴解脱出来时,觉知自己的内心能从贪嗔痴之中解脱出来。以正念进一步观察,可深入明白贪嗔痴是令人苦迫的东西,贪嗔痴越是炽盛的人,他的苦迫就越是炽盛;也可以明白到人是有能力减少甚至彻底断除贪嗔痴,深入开发出解脱的智慧的。
(4) 法念处
“法”的巴利文意思是“正确、东西、事物的规则、意根的对象、佛教的教义、社会上的法律”等含义。巴利文本《大念处经》中,在提到法念处时所列举的都是佛教的教义,当中共包括有五盖、五蕴、十二处、十结、七觉支、四圣谛、八正道等。
正念于五盖——当五盖生起时,知道它们生起;当五盖没有生起时,知道它们没有生起;除此之外,进一步观察五盖怎样在自己的心中生起和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它们会生起;观察怎样可以使五盖不在自己的内心生起甚至于怎样可以使五盖彻底清除。通过这样的修习,我们便会对五盖越加了解;因为对它们越加了解,所以能明白五盖的过患及对治它们。
正念于五蕴——五蕴是对生命的分析,蕴有“组合物”的意思。人生就是由五堆组合物——色(身体)、受(感受)、想(印象、概念)、行(动机、意向)、识(心识)所组合而成。五蕴的分析只是对心识的部分再次细分为受想行识四类不同的心识功能而已。正念于五蕴就是去观察生命的“无常、苦、无我”三个实在的相状。无常相是指五蕴的每一蕴、我们的生命以至于世事万物都是迁流变化,没有恒常的;苦相是指五蕴的每一蕴、我们的生命以至于世事万物都是带有缺陷、没有圆满、带有苦迫的;无我相是指五蕴的每一蕴、我们的生命以至于世事万物都是没有实在、没有绝对主宰的。这三相是所有生命以至于所有世间事物的三个真实相状,只是凡夫俗子因愚痴颠倒,从来都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极少数人即使面对这个事实,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去彻底解决人生的苦迫。当我们开始去正念五蕴的三相时,我们各种的渴爱、执着便会开始减弱下来;自我中心便会减弱下来;人生的各种烦恼也会开始减弱下来。当这个观察逐渐成熟时,可深入明白这个修习方法就是正确地灭苦方向;唯有通过这样的修习,才可以把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彻底止息下来。
正念于十二处——十二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对世间生命及世间事物的分析,它们分为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共十二种东西。其间的关系如下:
色(视觉对象) 眼(视觉功能)
声(听觉对象) 耳(听觉功能)
香(嗅觉对象) 鼻(嗅觉功能)
味(味觉对象) 舌(味觉功能)
触(触觉对象) 身(触觉功能)
法(思想对象) 意(思想功能)
整个宇宙森罗万象,有各种不同形色的众生和各种不同环境的世间,但是概括来说,在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而已。因此观察十二处可使我们明白贪欲、嗔恚、愚痴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并知道对治贪嗔痴主要下功夫的地方。因为贪嗔痴的生起是和六根接触六境有关的,但是对治贪嗔痴,并不是逃避外境,也不是逃避思想,而是正念正知地面对环境、思想、内在六处。各种顺逆的外境,各种生灭无常的思想,内六处的无常、苦、无我,就还它们本来生灭无常的真实面目。能体会到这一点,就不会抓紧这些东西不放,同时也不会受其束缚,人生因此得到自在清凉。
正念于十结——十结是众生在世间生死流转的十个结缚,它们分别是“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我慢、掉举、无明”。
五下分结——五个能系缚众生在欲界之中的结缚。
身见——分“常见”和“断见”两种。认为生命中有一个“我”或“灵魂”永恒长存,为常见;认为人死之后一切无有,犹如灯灭,为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生命见解的两个极端,两者都不能全面和正确地了解生命。佛教指出身心都是迁流不息但又依赖因缘条件而得以相续的东西,当明白这一点后,就会断除常见和断见,即是断除身见结。
戒取——这里的“戒”指修行,“取”指执着,就是固执地执着不正确的修行方法。若能以客观、开放、求知、求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宗教教义和以此态度来修行,就会断除戒取见结。
疑——对四圣谛的怀疑。若能对四圣谛有正知正见,就能断除疑结。
贪欲——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着。修习八正道能对治贪欲结及嗔恚结。若要将贪欲和嗔恚彻底断除,必定要靠禅修和智慧的帮助。
嗔恚——愤怒、怨恨、敌意等。
五上分结——五个能系缚众生在色界和无色界之中的结缚。
色界贪——对色界的贪着。
无色界贪——对无色界的贪着。
我慢——自我中心;对自我的执着;对属于自己的事物的执着。
掉举——内心世界起伏不平。
无明——对四圣谛没有切身的体证。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圣者由低到高分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个层次。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各种层次的圣者,就是视其减弱或断除了哪些的结缚。
正念十结——明白十结是使人们受束缚的东西,并开始对治它们。观察自己能够减弱或断除哪些结缚,可以知道自己在八正道之中的修习进程。
正念七觉支——观察这七种进行教法对自己的心灵有什么助益;观察怎样把这七种能力培育出来;观察怎样运用七觉支来使我们的内心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通过这些修习,我们会把自己的内心保持在一个平衡、稳定、有力、清晰的状态之中。
正念四圣谛和八正道——四圣谛是生命的真理,我们可以在生命之中来观察苦集灭道;我们也可以在修习八正道之中逐渐深入地体会苦集灭道。佛陀鼓励他的弟子以客观、开放、求知、示证的态度来修行。通过这样的修学,我们才逐渐深入体证四圣谛,也明白了八正道不同于世间其它宗教的修行方式。八正道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正确了解人生,高度净化人生,使人们彻底摆脱忧、悲、苦、恼的道路。
正定
八正道中的正定主要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层次的定境,因其与四圣谛相应,故称为正定。
正定是八正道之中最后的一支正道,和其它的正道一样,都是些平实但又极具深度的修习。如果一位比丘圆满修习了所有八支正道的全部内容,他能断除所有的结缚而证得阿罗汉果。
在家生活的人虽然是业余修习,但是也能够依循每一支正道的内容来随分尽力地实践,从而过上一种快乐、有意义、净化人生、通向觉悟解脱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