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到的概念每天写1000字学习方法

永澄:停!不懂学习方法就会让自己瞎折腾!

2017-03-26  本文已影响397人  易仁永澄
我在故事后面藏着一套绝世武功!一共五卷,看你能找到么?

1

98%的人并不懂如何学习,但是,为了表现出自己还是挺好学、会学、能学,每天都在折腾,还要把个人签名改成:年轻就要折腾。一段时间回头看,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样子,站在原地不动,像海面上飘着的一艘船,上下波动但还是寸步不移。

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目标管理,在指导学员的月周计划中,总是会看到一种倾向:尽可能用任务把自己的时间填满,然后让自己有种心满意足的错觉

来看我最近在答疑会上遇到的实例:一个市场营销主管,他下一周大约有60个小时的时间,由于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随便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干要好啊,于是安排了看书、练字、做做工作流程化,大约看着一个周的时间排满,就满足了。

你不觉得奇怪么?确实自己的时间被塞满了,但是,这种安排和“营销主管”之间有什么关系么?说得本质些,做的事情竟然和这个身份的价值相关性非常低,那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啊!那就是乱动、瞎折腾啊!

2

前段时间,和几个做K12在线教育的创业伙伴交流,他们提到了自己团队的学习效率问题:“我们的教务管理团队伙伴每个周都会安排时间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挺好的,看书、看教程、大家彼此交流,但是总是感觉哪里除了问题,因为半年过去了,我看大家的水平还是那个样子,没有什么进步,怎么办呢?”

你看,创业者遇到的问题,很多个体都会遇到:自己很努力,但是总感觉没效果。要做知道,现实就是用来做对照的,它像是面照妖镜,将答案告诉你:你想的是对的/你想的是错的!现实和你想的不一样,那就说明你想错了

我们都以为,多和人交流、多去做事情、多去看书(这里的书,指知识载体,看课程视频不代表就比看书水平高在哪里)、多去主动搜索,这些常见的学习方法确实很重要也很有效,但是,你只是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把时间塞满,就期待学习有成长和提升,这种想法只会换来现实的打脸

解决问题要有思路,这种“折腾”问题的解决思路特别简单,只要套用黄金思维圈:Why - How - What,就可以彻底解决。所以,我启动了我的咨询师话术(你可以把话术拿走,自行提问帮助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

问题1:“如果对照黄金思维圈的思维方式,你们团队的看书、看教程、大家交流这些方式,是属于Why呢、How呢、还是What呢?”

朋友说:“这是一种学习方式吧,那应该属于What,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的实例。”(要知道,黄金思维圈中的What,并不翻译为“是什么”,而是“具体的实例是什么?”,What是How的一种实例,如果这一点不理解,就无法有效使用黄金思维圈,更多内容见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一书)

问题2:“既然你判断出自己的做法是What,那你一定知道的,没有Why、How的话,What的准确率就会大幅度下降,容易自嗨和低水平勤奋啊!那你安排团队做这些What,它的Why和How是什么?

朋友说:“不知道……”

问题3:“你更在意思想上的艰苦奋斗,还是行动上的上的艰苦奋斗?两者差别是在外表,行动上的艰苦奋斗,显得很勤奋、显得很努力,其实没有思考压力,但是就是在原地打转;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是主动迎击困难,压力会非常大思考清楚问题之后再动手,看似开始不动,但是这是典型的先慢后快的模式,你选那个呢?”

朋友说:“当然选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啊!创业啊,乱动容易死啊!”

问题4:“那你让团队做那些What,背后的Why和How是什么?”

朋友说:“你妹,你太鸡贼了,又回到第二个问题了!”

我终于不再提问,转换成智者的身份说了一句:“在知识阻塞上慢下来,真正把关键的地方打通,才能迎来真正的快!”朋友拼命地点头。

3

人类的碳基生命决定了我们的思考带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思考一些具体、实际的事情,一旦要抽象了,就会耗损能量,大脑就期待偷懒或者抵触。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找到What,也就是找到要做的实例,可是却不愿意画力气澄清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那些假设是什么?以及回归到假设之后的全新策略是什么,也就是How是什么正是这个思维难题的存在,才让人和人之间有了天壤之别!你想进入社会的中上层,那就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世界上最长的套路,是永澄老师的方法论,人人都这么说。我看朋友为难,又把套路给出来了:抓手思维 + 触发器 + 高效积累,一个套用问题就解决了。来看我的思考路径:

Why:为什么教务人员要学习呢?我们的期待是通过提升教务人员的素养,来提升教务管理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Why背后的假设:用户满意度提升、口碑会变好、事业会持续发展;教务人员素养提升服务质量就会提升;通过看书、看视频、讨论可以提升教务人员素养。

关于价值环节(Why)我是认同的,用户的口碑来自于用户切实的改变以及自己在过程中的体验,教务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了体验。但是,背后的假设中有一条就有问题:看书、看视频、讨论可以提升教务人员素养。

要知道,很多人把可能性当作必然性,这就是个深坑,如果你期待自己处于浅层思考、自嗨、低水平勤奋的话,可以不理会这个问题。要知道啊,0.01%也叫有可能,但是0.01%基本上就不是必然发生的事件。看书、看视频确实可能提升教务人员素养,但是,有效且高效提升素养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这就涉及到How的问题了!

How:基于教练技术的思维方式,最好找到一件事,只做这件事就可以让整个效果快速发生,这就是抓手思维。那究竟做哪件事,可以更高概率地提高教务人员的素养呢?我的策略是:呈现我们的美好How的背后假设:美好是带有吸引力的(财商理论、吸引力理论),取悦用户远不如呈现自己美好来吸引用户来得高效。也就是说,要让教务人员在工作中时刻思考:如何呈现我们的美好,这就是整个教务工作的抓手(目标轴心)。

找到轴心,所有的工作主线、学习目标、方法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既然,每个教务人员都要呈现美好,那他在做事情时内心就会安装一个触发器If遇到任何事,Then判断这件事情和呈现美好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极为简单、极其高效,永远不需要判断不同场景、不同种类的问题(if A,then A1;if B,then B1……),因为无论If了什么事情,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就可以让大家聚焦积累了。比如,在学生答疑活动中,不要思考求着大家看答疑实录,而是去思考如何呈现我们的答疑的巨大价值;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不要要求大家遵守纪律,而是去澄清我们班级的机制体系是如何促进人改变的……你看,只要考虑了呈现美好,思维方式就会完全发生变化。

再谈教务人员的学习,手段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是看书、看视频、还是做中学、学中做,都仅仅是手段而已。这个时候,教务人员内心会有个轴心,他遇到的一切都要思考:我是如何在这个环节呈现美好?我学习的内容对于呈现美好的帮助是什么?我还可以结合以前的什么来让自己呈现更多的美好?拥有主动思考的学习者,一定比瞎搞来的高效。

最后,关于高效积累,那就用我之前谈到的卡片方法(链接在文章总结部分),由于核心明确,就可以让每个教务人员每天积累3-5张关于呈现美好的卡片,他们5个人的团队每天可以积累15-25张卡片,每个月大约可以形成150-225张卡片(平均200张)。我们假定重复率为50%,每个月就会产生100个闪光点,一年下来有1200个闪光点,这个教育公司的运作能力会爆棚的!

说到这里,我的伙伴已经嗷嗷嗷地跳起来,跑过来跟我碰杯喝酒……

4

今天的故事很长,不见得大家能认真看完,那真是太可惜了,不过,缘分就是这样的,很多好东西摆在面前也不见得被发现。但是,但凡你理解了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一个很可怕的推论:你和一个竞争者,两个人平时都看书、都学教程、都参与讨论,但是你就是比别人慢,越来越慢,越落越远,你再努力也超越不了对方,原因可能就是上面的套路没有想得全!对方知道自己做事情的目的,围绕着轴心转动,而你却像条死鱼在水面上下浮动,若隐若现……

所以,我建议你平心静气再看一遍Part2和3背后的思路。不过,我也会做下整合,让你清楚看到我的思维方式:

核心1:黄金思维圈。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思考工具,必须要好好掌握,我有3个使用心得要分享:首先,你不能只是停留在认识英文单词的层面,那真是暴殄天物了,要知道Why考虑的是价值、How考虑的是策略、What是策略的具体实例/套路,这个都不能理解,那就无法使用这个工具了;其次,每一个环节背后,必须要澄清假设,然后这个假设尽可能要高概率正确的;最后,如果你能更好地理解我的世界观(3月初的文章都在写世界观),那就更容易掌握这个工具。

核心2:多学点理论吧。这个时代太浮躁,正在不断拉开人和人的差距,有人因为时间破碎了,所以无法安心去学习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要知道,理论是前人所有试错教训的总和,它是一种更高概率的正确假设,拥有更多理论,你的假设就会更稳定,现实就不会总去打你的脸。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依然会过滤这条建议,可是我还是要让认同我的伙伴认真记着这一点,并立刻去落实到行动中。

核心3:学习方法一定要掌握啊!学习、思考和实践,是一个个体之所以可以成长的核心要素,学习方法是学习的发动机啊,你不懂如何学习,那怎么学习呢?我前几天写过五篇学习方法文章,分别谈了基于目标导向架构导向 表征导向 高效导向输出导向的学习方法。你看我今天的套路中,就大量使用了目标导向、高效导向、输出导向的学习思路,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中,有机组合这些导向方法,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关于我的学习方法,你不要觉得只是个体经验、可能通用性差,其实那些方法都是结合了我自己实践的:元认知学习法、框架式学习法、联想式学习法、心理表征学习法等,如果你期待更高效,那就直接去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或者,先把我的套路落实在生活中吧。不管哪种,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算法才行~


其实,本文是学习方法系列的总结文章。这个系列的初心是为了推广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一书,这本书给我的影响太大了,不全力推广感觉自己无以为报。

写到这里,这个系列的基本认知已经完成了,加上这篇一共写了七篇,分别是一篇引子、五篇具体方法论还有这篇总结,也是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文章。我结合了多种学习方法和自己的实践,秉持着我老妈子的写作特质,希望你能够有所收获吧。

如何把这套方法安装在自己身上呢?我建议:先完成目标导向,然后再考虑输出导向,第三步考虑表征导向,到这里一般人都能成为高手了,顶级高手和普通高手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是否可以自行让知识生长以及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来提升学习效率。这就看缘分了,毕竟,顶级高手少之又少,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又低之又低。

希望我的朋友,高手和顶级高手要多一些~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