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汤粽
在苏州,第一次听说还有灰汤粽。这也是我一次吃到灰汤粽。
粽子的起源很早,无论是为了纪念屈原i,还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甚至两个人也许都吃过楚吴两地的粽子,反正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作为粽子大家庭的小众—灰汤粽,其做法又源起哪里?
我喜欢刨根问底,从网上查到这么一段话:从灰汤粽来说,顾名思义,它确确实实是用灰汤煮成的粽子,它有一段特殊的诞生经历.传说在明末清初,浙江湖州有一对沈姓夫妇,因避战乱--遗憾的是,以下的文字查不到。出自2004年第三期《苏州杂志》。
但文字所言,“苏州灰汤粽是苏州的特色小吃,是小吃品种的佼佼者,深受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可惜现在市场上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这句话存疑。
至少,我这次去苏州,和老妈、老爸在老苏州的新春巷买了两个。当时,纯属对这个名字好奇,不知道这是老苏州心中的“白月光”,所以食用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惊喜,更没拍照留念,只是记得有些淡淡的草木灰味道。
据称,“灰汤粽”的“灵魂”就在熬煮的一锅灰汤中,灰汤的主要材料是豆壳灰,能使粽子里糯米的淀粉糊化粘度升高,形成软糯口感,所以比一般的粽子更加容易消化,一些脾胃不适的人群也可以食用。
按照老苏州人的说法,要取晒干的蚕豆壳i烧成灰拌做灰汤,过滤、沉淀后得到的灰汤辅以土灶煮粽,才能形成“灰汤粽”谷壳般金黄的颜色,混合着箬叶、碱水的香气。
用晒干的蚕豆壳,倒应了苏州本帮菜“不时不食”的说法。
不过,网上还有种说法,“选上好稻草(不腐烂,没经过发酵,颜色青黄,梗硬实,有亮泽)烧制成灰,将灰放入容器灌水溶解,后滤除杂质,取其水,用来浸糯米,待2-3小时,取其米包粽子,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比普通的粽子更有韧劲,香味更浓。”
这个做法,和苏州的“灰汤粽”有较大区别,而且粽子的颜色和口感也不一样。
到底哪个做法更为正宗?更接近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