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这种事,你可能从来都不会

2020-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坂本龙马1129

        我相信,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所有人,那就是道理我们都明白,为什么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别人这么难?

        我也相信,所有的愿望没有实现不仅仅是意愿度不够的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规律。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符合规律,是我们能否做出改变,或者帮助别人做出改变的关键。

        一般情况,我们对自身不满,想做改变,首先找自己不足,然后追溯原因,为什么自己会在这方面不足,再给自己设定一个大目标,也不清楚改变以后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响,就这样开始了一次失败的改变。

        对别人也一样,在讲完道理后,对方最好的表现就是深表赞同,但深表赞同和愿意改变可是两回事。

        如果我们做事的能量来自于意愿度,来自于自己的意志,那么强行高压地做上述的两种改变,也是会有效果的,但避免不了事倍功半,甚至是出现相反的效果。

        前些日子,我看了美国心理学家希思兄弟的书《瞬变》,里面讲了完全不同的改变逻辑,大象与骑象人。

        大象是我们的情感,骑象人是我们的理智。我们想要做出改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骑象人方向清晰,能给大象指出明确又明确的方向(这里的方向是要设定一步一步的行为目标,而不是成果目标。比方说,我要减肥,我要减20斤,这是成果目标。我要每天晚上6:30~7:00跑步半小时,这是行为目标。行为目标设定的越细致,改变越容易发生)。同时,大象愿意动,也就是情感上必须有触动。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独立事件,没有联系,理智可以有清晰的方向,但情感上未必会愿意采取行动,情感上愿意采取行动的事情,很可能没有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说,两项工作任务都要满足,才会有改变发生。

        举一个例子,现在依然流行的讲道理改变法,是迄今为止,效率最低又盛行的沟通方式。在讲道理中,有没有给对方说出清晰细致改变的行为目标?答案是没有的,通常人愿意讲的是大道理和鸡汤。那么有没有情感触动呢?答案也是没有的,人们只有对看到的东西才会有情感触动。

        我们大脑神经元中有一部分叫做镜像神经元,它会在我们看到真实场景发生时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到自身,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过同样的行为一样。

        所以,在情感方面产生改变的逻辑是这样的,看见→感觉→改变,当我们看到外在事物的时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欢喜、高兴、悲伤、疼痛、恐惧等等,这些感觉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

        感觉让我们改变,道理只能让我们站在原地,表示否定或者赞同。

        想要改变,就为自己设定详细的行为目标,去看那些我们想要达成的场景或者类似的榜样,去寻找一起愿意改变的人,大家相互情感认同,相互影响,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也会长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