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事件相关链接|新传土拨鼠团队名词解释手册配套拓展

一、 媒介事件的简介
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一)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媒介事件”这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理解。一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一词,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指出假事件是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并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因此,在他看来,所谓“媒介事件”就是其所提出的“假事件”,是由政治利益集团制造的假事件。
一是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种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二)媒介事件对于受众来讲,具有三个特点:
1、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2、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3、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二、 媒介事件中的假事件:以美国大选为例
伪事件是美国学者布尔斯廷在196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布尔斯廷认为,伪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事先计划、安排和主动引发的。
2、它的主要目的(但不绝对如此)是为了被立即报道或复制。
3、伪事件与现实的关系是暧昧多义的。正因为如此,它既可以吸引媒体和公众,同时又能被用来实现组织的利益。
4、伪事件通常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布尔斯廷这里,所谓“伪”是相对于真正的“自发性”而言的。按照这个标准,现代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事件都可以归为这类事件。“伪事件”本身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是利用了媒体的生产惯例制造出来的事件,因此媒体在选择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它符合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伪事件的“多义性”,对它的报道又会被幕后操纵者利用。
伪事件与假新闻不同,伪事件是现实的,它本身并不虚假,只不过是出自于人为策划。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要把此类事件完全从媒体报道中剔除出去不仅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也忽略了新闻报道对公民自我管理和社群文化建构的功能。
布尔斯廷对伪事件的一个批评是,他认为伪事件将现实变成了戏剧性事件,长此以往,不仅占用稀缺的媒体资源和受众注意力,是更重要的问题得不到讨论,而且败坏了受众的胃口,是他们更喜欢刺激的、有趣的报道,而忽略了平淡甚至枯燥的对严肃问题的讨论。
互联网开启了选举政治的新时代,回首美国历次大选,一场科技的变革轨迹也逐渐清晰:18世纪末,美国总统竞选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竞选信息主要经由报纸、演讲、集会等形式传播;二战前后,新的通信方式——广播问世,罗斯福抓住时机,通过“炉边谈话”深深地打动了美国选民;20世纪60年代,新兴传媒电视在美国日趋成熟,1960年,美国历史上首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应运而生,成为一次划时代的事件;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一种科技媒介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独领风骚,这就是互联网。 2008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成功的将媒介事件的网络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话语权的解放无疑是该媒介事件留下的宝贵遗产。
2008年总统大选中的奥巴马之歌“yes,we can”。虽然此歌曲创作时间早在2008年2月初,并通过Facebook等社会化媒体在美国国内广泛传播,但真正风靡全球却是在奥巴马大选胜利之后。这首歌是嘻哈乐团啊“黑眼豆豆”主唱Will.i.am根据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的一场演讲改编创作的,以奥巴马演说内容为歌词,结合了演讲实况的歌曲,Will.i.am、斯嘉丽·约翰逊、约翰·莱杰德、卡瑞姆·阿布杜勒·贾巴尔、何比·汉考克等大腕都不遗余力地倾情出演,目的在于呼唤美国年轻人积极参选来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实现理想——因为对美国的HOPE,所以对奥巴马VOTE。11月,当奥巴马成功竞选后,“yes,we can”被赋予了新的语意——由VOTE再次还原为对美国未来的HOPE。如今,“yes,we can”这首歌成为了奥巴马的标志,也成为2008美国大选的标志。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团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受众广、时效性高、传播速度快与互动效果好等特点,运用“快、准、狠”与“小、快、灵”的方式全方位的对希拉里团队进行打击,并宣传自身观点,在媒体上牢牢占据优势,并以此为根,将优势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反观希拉里团队,由于其主战场在传统媒体,没能对来自于特朗普团队的攻击进行及时的回应,以致其在特朗普团队的连续攻击下,支持率一路走低。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解决宣传工作中的问题,用更少的成本换取更大的效果是新媒体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
美国大选越来越重视应用网络媒体,调动网民发挥能动作用,使之与媒介事件形成积极反馈。在“美国大选”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候选人争取选票、进行说服传播的主要阵地。而网民的积极回应——了解竞选进程、进行网上投票、捐款再次证实了网媒的中流砥柱作用。因此,美国网络媒体在媒介事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另外,美国传统媒体如三大电视网的经验,例如演播室的创新、福克斯的“发射板”、CNN的“魔法墙”等等,从而在直播技术、切入点乃至记者、主持人方面多下功夫,丰富了竞选报道中媒介事件的直播面孔,改变重大媒介事件时“千台一面”的局面。
三、媒介事件中的节日事件(历史事件)与传播的仪式观
媒介事件是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1992年提出的概念。他们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并将其概括为竞赛、征服、加冕三种模式。
戴扬和卡茨认为,这种大型事件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做是全民参加的仪式,与其说它是在描绘现实,不如说它是再唤起传受双方的核心价值和集体记忆。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它的最终意义也是接受者与传播者共同协商的结果。
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 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 。以我国特殊的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为例, 在对其进行性质界定的基础上, 分析具体的仪式化的组织方式、 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 并由此寻找“春晚事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文化研究 “最杰出的代表” 詹姆斯· 凯瑞提出了一种仪式性的传播模式。他认为, “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 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一种信息或影响的行为, 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 表征与庆典”, “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10] 这一模式突破了当时主流的传播的 “传递观”, 强调传播在共同信念的表征和社会的维系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此, 有关媒介仪式的议题逐渐进入到了众多传播学者的视野, 许多有关媒介仪式的解释也不断涌现。
所谓的媒介仪式, 就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 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9] 还有一种对媒介仪式的普遍理解, 就是将如今普及率最高的媒介——电视, 作为引发媒介仪式的主要场所和媒介, 将受众观看电视中的直播事件作为参与媒介仪式的主要手段, 由此将媒介仪式定义为: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 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 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11] 不难看出, 以上两个有关媒介仪式定义中的 “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 和 “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 即是指 “媒介事件”。
(一)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的关系
1.媒介事件是媒介仪式的发生主体
媒介仪式是 “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 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 (即媒介事件), 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 由此可见, 媒介事件是媒介仪式形成的前提和主体, 没有媒介事件的预先组织和播出, 就不会有观众的关注与参与,也就更不可能形成一种象征性的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
媒介事件强调的是事件本身, 即它的呈现和播出形式;而媒介仪式则强调的是观众的参与行为和实践过程。前者是静态的陈述, 而后者则是动态的实践,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为了更为真切地了解媒介仪式的运作过程及其对观众的影响,对媒介事件的先期观察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媒介仪式是媒介事件的 “仪式化表述”
媒介事件经过策划、播出和收看之后, 为何能够成为神圣而庄重的媒介仪式? 这主要是由于媒介事件的呈现过程中具有许多 “仪式化” 的特征, 换句话说, 媒介仪式其实就是媒介事件的 “仪式化表述”。正是这种 “仪式化” 的呈现方式, 才使得以媒介事件作为主体的媒介仪式具有惊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仪式化” 是一个涵盖面很宽的概念。格鲁克曼早在 20世纪中期就使用这一概念, 以指示在仪式中个体化角色之于社会活动中的神圣关系和社会地位。[6] 而本文中所涉及到的 “仪式化特征” 则同这一仪式化解释有所联系, 主要是指媒介仪式中的个体或群体角色和行为在 “媒介事件” 转化为 “媒介仪式”的过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当然, 各种媒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仪式化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媒介事件, 在不同的策划、播出和收看阶段也具有许多独特的 “仪式个性”, 为此, 需要真正了解媒介事件是如何转变为威力无穷的媒介仪式, 一个典型案例的选取必不可少。
(二)“春晚事件”中的仪式化特征分析
显而易见,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电视直播事件, 它不仅具备媒介事件的“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1], 还具有媒介仪式的“盛大性、神圣性、庆典性和融合性”。为此, 每年的春晚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件典型的媒介事件“仪式化 ”后产生的重大的媒介仪式。从春晚的组织、 播出和收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媒介事件是如何进行必要的仪式化表述的, 又是如何运用种种仪式化的特征吸引和影响观众的。
春晚中具体的 “仪式化表述” 并不显现于这场文化表演的表面, 而是隐藏于春晚筹备、进行和结束后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于融入春晚的各类群体的具体行动之中;这些不同群体在春晚中所表现出来的仪式化特征是春晚备受关注的深层动因,也是推动春晚不断前行、不断延续的巨大动力。
显而易见,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的电视直播事件, 它不仅具备媒介事件的“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1], 还具有媒介仪式的“盛大性、神圣性、庆典性和融合性”。为此, 每年的春晚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件典型的媒介事件“仪式化 ”后产生的重大的媒介仪式。从春晚的组织、 播出和收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媒介事件是如何进行必要的仪式化表述的, 又是如何运用种种仪式化的特征吸引和影响观众的。
春晚中具体的 “仪式化表述” 并不显现于这场文化表演的表面, 而是隐藏于春晚筹备、进行和结束后的各个环节之中,体现于融入春晚的各类群体的具体行动之中;这些不同群体在春晚中所表现出来的仪式化特征是春晚备受关注的深层动因,也是推动春晚不断前行、不断延续的巨大动力。
与将仪式视为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文化展演, 强调仪式的符号与文化内涵的现今研究取向不同, 早期的宗教现象学者以及宗教历史学者主张仪式是表达宗教信念的媒介, 他们强调仪式的整合力量与控制力量, 同时将仪式视为调节社会生活的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参与春晚的观众也就成为了被 “整合”、 “控制” 和 “调节” 的对象。 春晚在表面上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场以庆祝和娱乐为主的文化表演和媒介事件, 但既然我们在其组织和策划中看见了 “国家在场” 的痕迹, 那么大多观众对具体表演的理解也都会采取 “主导” 的方式进行解码, 即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 将理解置于 “主流文化意志” 的框架中, 同时受制于 “媒介仪式” 的宏大主题。
此外, 观众不仅在观看春晚之时, 被其中的主流文化意志和政治意志、国家意志所控制, 就连春晚结束后, 也会被媒体铺天盖地的主流赞扬式评论所影响, 而且几乎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观众完全被融入和沉浸在春晚这一媒介仪式所带来的整合和控制的力量当中, 个别的 “对抗型” 评论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 春晚以其巨大的魔力使观众深陷其中, 并成功地将全体观众 “仪式化”, 崇拜、敬仰、热忱的仪式参与心理随处可见,媒介仪式的社会控制力量展露无疑。
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 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国典型的媒介事件, 对其进行性质的界定和仪式化分析是找到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本文即是以此为例, 展现和分析具体媒介事件与相应媒介仪式间的紧密联系, 以期引起学界对此类问题的再思考。
四、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事件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邱林川在2006年首次提出“新媒体事件”这一概念。他认为,“新媒体”不光是传播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与传统大众媒介在社会权力结构上存在相当大的不同。它不再是昂贵、一对多的广播,而是廉价、多对多的“群众书写”。新媒体事件因而可以绕过既有新闻体制让普通百姓说话。当代社会事件的进程也因而变得更加自下而上、更快、互动性更强,同时也更容易跨越边境而在更广大范围内发生影响。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兴起与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正是得益于互联网所具有的传播内容广泛性、信息传播快捷性、传受关系交互性、传播方式多媒体、信息接收个人化和主动化等特点,网络对于媒介事件的传播与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就产生了“网络媒介事件”的概念。
应当指出的是,媒介事件或者新媒体事件的发生,不但需要物质层面的科技支撑,也仰赖组织和文化层面的种种安排。
技术层面,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形态不再是卫星电视,而是新型的网络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网络媒体成本低,互动性强,可迅速实现跨境传播,方便草根人士使用。
社会组织层面,新媒体事件的组织者不再是电视台,而是门户网站、手机运营商、BBS论坛、博客,还有类似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和YouTube这样的视频服务系统。机构的类型相对而言更加多样,规模更小,但机构的总体数量则更大大增加。
媒介事件新模式的提出表明,事件策划者不再能完全控制受众如何接受信息,花很大气力建构的媒体事件,有时达不到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一) 新媒体时代,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1、平民化主题与外赚媒介的传播
网络春晚发起“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通过全国各省市驻站记者和国外驻站记者采访报道,组成街拍集锦,这种平民化的视频集锦通过微博推广后吸引一定的受众;名人家乡微电影讲述普通人的理想和烦恼,贴近生活,同时又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粉丝群体;同时,主页还专设了游戏界面“我要上网络春晚”,这种推广方式新颖独特,玩家也成为网络春晚的受众。主题策划以视觉传播的方式呈现给网民。英国学者费瑟斯通认为,视觉文化对社会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文化的削平功能,二是文化的民主功能,三是特有的经济功能。③主题策划本身贴近大众,街采视频都是对群众进行随机采访,家乡微电影中《归乡》讲述有关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微笑的樱桃》讲述了大学生村官的故事,这些内容贴近受众的心理期待,体现其内容的平民化,同时,传播方式主要依靠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平台,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体现其方式的民主化。
网络春晚在各大视频网站,如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优酷、土豆、酷6网、凤凰视频建立原创视频播客,上传有关网络春晚的前期策划采访和视频短片,这种视频营销方式扩展了受众群体。企业进行视频营销的媒介可以概括为“POSE”媒介,分为应付费媒介,自营媒介,分享媒介和外赚媒介④,网络春晚的主办方通过这些视频网站即外赚媒介,免费在视频传播网络推动主题活动,加上自营媒介央视网的专页展示和推广,使网络春晚的主题在网络上不断升温。除此之外,网络春晚还借助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主题活动的宣传,根据选择性定律,受众对信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但是当媒体策划宣传形成如此“无孔不入”的状态时,选择性接触由主动变为被动,无论是网民、听众,还是读者、观众,都在这样的宣传态势下接受了这一议程,网络春晚也慢慢达到“深入人心”。
2、微博裂变式信息传播
由于分享媒介具有裂变式信息传播的特点,微博已经成为企业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网络春晚在央视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开设认证账户,同步发布相关图片文字和音视频,以及视频链接和网络春晚主页链接,不仅在微博上方便亿万用户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而且添加超链接的方式增加了主页点击量和自身知名度,微博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关注度的重要渠道,加之裂变式传播模式,网络春晚建立了低成本传播渠道。另外,@明星的方式使网络春晚微博的粉丝群层层叠加,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圈的受众群体。CCTV网络春晚在官方微博发起“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有奖征集活动,用户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网络春晚主题活动的认知上升到理解,阐发自己的观点意见。网络春晚还通过微博投票的方式增加互动性,而这种虚拟式的投票可以增强目标受众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网络春晚在前期阶段采用策划主题、视频推广、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传播,无论内容还是互动方式,都与网络时代的便捷化、海量化的特点紧密结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内容,利用裂变式信息传播模式,把网络春晚的预热温度逐步提升,达到一定的高潮。
3、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传播
网络春晚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主办,播出平台主要依靠央视网和中央电视台,充分利用了这两大媒体的受众资源和品牌资源,电视、网站、微博同步播出,传统媒体和网络相结合,图文并茂与视频享受满足了不同播出平台的受众期待,特别是微直播的形式将受众互动推向高潮,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发布的关于守岛夫妻的一条微博转发量达到了十五万多,成为一条微博热议话题。网络春晚台网联动、微博互动的播出方式不仅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的需求,而且积累大量粉丝,扩大了其收视群体。
多语种、多终端平台扩大了网络春晚的传播范围。网络春晚官网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专页,每个语种专页的内容都来自于官网的资源,并且各具特色,尤其是在这五个外语网页上都把表演明星的高清图集专栏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名人吸引国外受众,满足不同语言受众群体的视觉需求和信息需求,体现其国际化传播的特点。互联网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三个层面:媒介本身的国家化,网民关注的国际化,本土信息的国际化。⑤简单来说就是传出去,引进来,网络春晚设立多语种的传播界面,铺就了传出去的重要渠道,打造了国际化媒体的传播平台,同时,通过网络春晚将国家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这种传播范围的拓展体现了央视网的国际传播能力。网络春晚利用央视网强大的终端平台深入受众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介,2006年央视网手机电视开通,2007年央视网开通车载电视,再加上IP电视,央视wap等终端,央视网庞大的传播终端畅通了受众能接触的媒介渠道,提高了信息内容的到达率,最终增强了传播效果。
4、互动反馈分析
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对传播效果产生了极大影响,2017年央视春晚的集五福红包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近千万,粉丝群体的互动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传播效果。
根据艾瑞网数据,截止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5亿,因此,笔者选择网络春晚在新浪注册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上的前期宣传开始于1月16日,后期微博发布截止于2月25日,所以将1月16日至2月25日作为研究时间段,把每天微博发布总数、微博转发总数、微博评论总数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时间是2013年3月7日。
一个多月期间,网络春晚共发布了318条微博,转发总数达322448条,评论总数达16277条,并且从微博发布量的图表(图1)来看,高峰期在1月26日和2月10日,这两天是晚会彩排录制日期和播出日期。1月26日由于彩排录制现场不能进行视频直播,微博的图文直播成为受众提前了解晚会内容的特别手段,尤其是现场录制时明星表演的图片给粉丝群体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既提前预告了晚会明星,又为晚会播出制造了一定的悬念。2月10日网络春晚在CCTV-3晚上19:30播出,黄金时间段和综艺频道高收视形成了第二个高峰。微博转发量也是在这两天达到了高峰点(图2),1月26日的新浪微博总转发量是32428,2月10日的总转发量是257665,粉丝的转发即表示关注,由此可见,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的前期宣传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这两个高峰期同样是评论量的高峰点,1月26日总评论量达6306,2月10日的总评论量达3533,这种互动的强度和效果显示出粉丝群体对于网络春晚的关注程度,同时媒体官方微博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回复,这是微博互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微博发布数量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发量和评论量,发布数量越多,而且内容分类越多样化,越有利于吸引不同个性化的粉丝群转发和评论。在这个日趋人性、包容、开放的网络时代, “投其所好”将是传播信息内容的标准之一,了解受众群体的层次,发布受众喜欢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促进互动,实现提高受众关注度的目标。
网络媒介事件凭借平民化主题与外赚媒介的传播、微博裂变式信息传播、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传播的特点,借助央视网和中央电视台强力联合,播出平台比一般晚会节目的平台更加权威和国际化,好的平台意味着大量的收视人群和丰富的媒体资源,因而获得了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像春晚、奥运会、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日的有效传播也为传统媒体提升了点击量,成为一次共赢的传播活动。
(二)互联网在媒介事件中的意义
互联网在媒介事件娱乐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介事件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既有大众社会心理深层的原因,也有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起到的作用,更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决定的。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速度快、受关注度高,并且形成了典型的娱乐化模式,在媒介事件娱乐化的过程中,互联网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网民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不同观点得以交汇,形成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并促进了网络舆论的产生。当然,对于娱乐的过度追求造成了受众信息判断能力的丧失,恶搞、审丑泛滥也对社会环境和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客观看待网络媒介事件娱乐化这一现象,充分利用它作为安全阀和意见自由市场的功能,避免对于娱乐的过度追求和对于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偏离。政府应加快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进程,规范互联网尤其是网络娱乐方面的秩序,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受众,我们也应自觉抵制网络媒介事件娱乐化过程中的不良信息,学会去伪存真,正确处理娱乐与生活的关系,并自觉担当起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和教育一样,娱乐也是公民的一项无可厚非的权利,追求娱乐、享受娱乐能为生活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到现在,娱乐功能是其不能忽视甚至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我们只是希望,受众不会变成《娱乐至死》结尾引用的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描述的那样,即“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新传土拨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