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用“黄金思维圈”来做读书笔记
本文提及的《意志力》是一本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书籍。
黄金思维圈指从why—how—what三个顺序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从《意志力》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导致近期表现的背后原因。
二、如何写这篇文章?
(一)明确写这篇文章的目标;
(二)说明近期的自我情况;
(三)清晰《意志力》中哪些内容能给予自己触动,并能达到实现自我反思的效果;
(四)表述清楚第3点提及的内容如何协助自我达到反思和有所行动的效果。
三、那这篇文章究竟长啥样?
(一)明确写这篇文章的目标
1、我要通过这篇文章,找到导致近期表现的2个原因;
2、针对2个原因,分别归纳3种常见的场景;
3、列出接下来要做的3件小事,并标注先后顺序、所需要花费的事情。
(二)说明近期的自我情况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的状态很浑浊。昨天我参加驾照最后一科笔试,在倒数第二题dang掉了;想为永澄老大提供价值,却给了一个很水的烂文档;做了一个新的决定,看到村口的一条路却被刚好路过的大雾挡住路;廖叫兽用自己的价值观点评我的行为,但我刚好处于需要被认同感受的节点,于是两个人完美地站在不同频道上对话......

(三)清晰《意志力》中哪些内容能给予自己触动,并能达到实现自我反思的效果;
如上图所示,①②③④点分别是《意志力》中为我提供灵感的内容。
1、图中第①点涉及的句子是:“在还剩些精力的时候就下班回家,否则你有很大可能会对家人恶语相向。”
A、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感受:无语
B、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看法:
昨天我在回家的路上能明显感觉到很累,身心疲惫。整个人只想安静地休息,若有其他劝告式、教导式的语言出现,那么会让我感到一些攻击性的气息,不自觉想怼回去。o(╥﹏╥)o
为什么我看到这个句子时会无语?因为这部分内容我早就知道,也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在较高意志力的时候完成工作,在意志力较弱的时候休息。为什么我有在调整,却还是跟廖叫兽闹发生不愉快?因为我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需要他的配合!我没有明确告知他,自己当下处于“弱意志力节点",需要他怎样的配合。于是,他用他的方式,我用我的方式,两个人一起度过了我的“弱意志力节点”。
C、当我看到这个句子后,希望采取的行动:
以后当我察觉到自己正处于“弱意志力节点”时,需要及时停止继续消耗意志力的状态,找点事情放松娱乐下。
我要及时告知身边的人自己处于“弱意志力节点”,并且告诉他们要如何配合我。(原来有时的“刻意练习”需要外界的协助才能完成。)
2、图中第②点涉及的句子是:“情绪特别难控制,因为你一般不能运用意志力改变心情。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但你无法强迫自己高兴。”
A、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感受:惊讶
B、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看法:
为什么会惊讶?以前曾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对着镜子说“笑一个”.......更重要的是,我周五情绪不太高涨,并陷在情绪里不能自拔,虽然我用“演员”的方式抽离自己却依然无效。我一直在改变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想法,却很少去通过做点事情调整情绪。直到今早,我起床后准备通过整理相片和写公众号的方式,让自己逃离失落。如果早一点看到这句话,那么我可以节省时间成本。
C、当我看到这个句子后,希望采取的行动:
当情绪不稳定时,避免陷入无尽的思考中。而是用“沉浸”卡片,去做一件令自己感到放松和愉悦的事情里面。
3、图中第③点涉及的句子是:“我们控制的其实不是冲动,而是反应。”
A、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感受:困惑
B、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看法:
冲动和反应是什么关系?冲动是一种综合表现的结果,那反应是什么?(这道题空着,回头看永澄老大写的《TMBRT-谈面包热汤模型》)
C、当我看到这个句子后,希望采取的行动:
思考冲动和反应的关系。
4、图中第③点涉及的句子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如果你想让生活同时发生几个变化,那么最终可能一个变化都发生不了。”
A、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感受:触动、困惑
B、当我看到这个句子时的看法:
最近工作后的业余时间精力主要分布在整理目标管理课作业、生病睡觉休息上,而我想要做的事情包括交给老大一个关于校稿的流程图、复习科目四、生病睡觉休息。本周想要的事情有3大件,但生病睡觉休息这件事情几乎占了85%的时间精力。于是,其他两件事情都做不好。
昨晚我基本是从从时间管理和自己不够用心这两个角度分析这个状态。今早我用“跳出系统之外看系统”的角度看待为老大提供校稿流程图的事件。

为什么我会摆出上图?因为跳出整个事件,认为自己为老大校稿是一件产出低使用价值的事情。
根据上图,“为老大提供使用价值”是我期待的价值方向。我选择通过为老大校稿的事项来达到期待,而我在准备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发现,阅读老大文章并梳理自我思考过程的文字也能为老大提供反馈价值。当同时出现多个选择的时候,我更倾向于自己去做第二件事,进而达到为老大提供使用价值的效果。
让我用12.26号记下的话来总结:当一件事情一直做不好时,很少人会觉得是自己对事情的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上存在问题,而选择继续坚持下去。你认为事情还没出现理想结果,是因为没坚持下去。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
→ → 有没有觉得烧脑?再加餐~当我们没有用正确的角色去代入某个思考过程时,就容易产生角色冲突,陷入情绪消耗中。例如,当我要准备复习科目四时,我同时代入了“备考者“和“校稿员”两个角色,一边担心备考时间不够,一边担心没有完成校稿流程图,最终不能认真完成一件事。
C、当我看到这个句子后,希望采取的行动:
向老大提问:如何肯定自己选择的A比B更加靠近期待的价值?是否存在哪些判断原则?我担心自己是因为“没有用心去做B这个事情”,而中途换了A的方式。
每当完成一件事时,清楚自己是哪个角色,用唯一的角色完成一件事。
四、然后呢?
如果你仔细留意,那么会发现我还有2个部分的内容没有写完,分别是(一)明确写这篇文章的目标、(四)表述清楚第3点提及的内容如何协助自我达到反思和有所行动的效果。
那就让我用第二篇文章继续烧脑哈哈~~~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