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揭秘”中国女性的“前世”
01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女人的“德”始终被强调,“严重”的时候就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相较于德行,女人的才学显然被忽视了。这种忽视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而是“实在”的。
从所受家庭教育、家风家训的熏染,到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体现,女人都是要尽可能地“保守”
结果是她们的精神、感情、心智等,均受到了极度地压抑,做了“男权社会”、“父权社会”的仆从。
除了自身的无尽煎熬,恐怕对历史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损失。只是这笔账该怎么“算”,能算的清吗?
02
翻开人类的史册,仅有的留下姓名的女子“寥寥无几”,不是和帝王将相沾了边,就是特杰出特“反叛”。
在扭曲的价值体系、制度设计、文化约束之下,女人的生活空间被大大地“稀释”,是“隔离”了的不“真实”。
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只能不断地“接受、退让、妥协”,思想易于“愚钝”、心理难免“凝滞”。
一次次宿命论式的喟叹,几乎是她们宽慰自己,为自己开脱生路的“不二法门”。
唯一光明正大的前途,是教育儿子成为国之栋梁,借着母因子荣的“捷径”,获得一点皇恩浩荡的好处。
如此的殊荣,并非那么容易实现。更多的人只能翘首以盼地渴望,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
终其一生,穿梭在“相夫教子”的圈套里“不可自拔”。代代相传的“轮回”,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禁锢”在狭小的范围里,无法逃离的窒息。天空是蔚蓝色的锅盖,笼罩着她们的眼,也堵住了她们的心。
无法逃离的窒息03
在历史文化的层面之外,女人天生的机能,比如体能较弱、心理更细腻、生育哺养的“职责”等,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苦。
体能上的弱势,一开始就让她们处于食物链的不利地位。早期人类的狩猎和采摘,男人是核心。
所谓起点“决定”终点,出场时从属、配角的身份,奠定了其整个生存权、话语权的基调。
女人是站在一旁,忙碌着打理家庭的“主人”。活动空间和分工限制的“固化”,导致了难以挽回的“命运”。
对于细节的敏感和关注,是她们中绝大多数人轻而易举的心理倾向,这种细腻既是优势,也是“灾难”。
一家人饮食起居的照料安排,抚养子女长大成人的悉心付出,人与人日常关系的维护,女人都是表现最佳者。
然而身心的束缚也随之而来,视野、胸怀、见识无一不被“牵连”。小处和细节上“考究”,“葬送”了许多“远”和“大”的机会。
内在机能的驱动,外在机制的约束,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打造了女人的历史舞台。
如果单用一个字,来梳理中国女性的”前世”,我想最恰当的莫过于“苦”了。
漫漫长夜的凄冷04
走过了漫漫长夜的凄冷,时代的巨变也为女性的“今生”带来了福音。
或许这也是一种“因果报应”,长期被压抑、“边缘化”的女性,爆发出了空前的“威力”。
时代为女性的出彩提供了可能,女性也给时代的“繁荣”增添了一份靓丽。
毋庸置疑,未来的时代,女性仍旧会继续前行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成为变革中不可小觑的“生力军”。
女性的“崛起”,换句话说,是性别意识在淡化,也确实需要这种淡化。
人们将更多考虑的,首先是作为人共性的一面,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从男性或女性的角度出发。
一种渐趋平衡、理性、成熟的两性关系,已经和正在形成,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信中国女性的明天会更美好,希望她们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和传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