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篇|罗从彦终究还是刻苦求学的楷模,学有大成的典范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犹斋

✲/笃志好学罗豫章

龟山先生杨中立学于二程,终不负厚望,传学于东南,广授弟子,弘扬二程洛学。在洛学道统南渐的过程中,由杨时,而罗从彦,而李侗,再朱熹,终得闽学大成。杨、罗、李三人可以称得上洛学道统化转闽学的重要人物,并称“南剑三先生”,是闽学的重要奠基人物。由于他们三位学人的桥梁作用,才有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成为集大成者。四人合称为“闽学四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的理论朱熹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所以闽学作为理学最重要的流派,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四贤的先后师承积淀,而至朱熹的集大成;二是朱熹的弟子继续发扬光大,直至成为影响甚远的道统一脉,上接孔孟、下传万世,具有存亡绝续、继往开来之功。

而四贤当中,杨时是先师,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话;朱熹是大成,是构建闽学成就最大的一个,二人从政也称顺利,而其中作为承前启后的罗从彦、李侗则命运多舛。而李侗又因为是朱熹的老师,知道的人也不少,唯有罗从彦,更是寂寂无闻焉。

但是罗从彦却是闽学发展形成的关键人物。据说他在杨时一千余名学生中“独得不传之秘”。欧阳佑曾说,杨时载道而归,程颢高兴的说"吾道南矣";然成要是没有好的继承人,又怎么“演其源而扬其波”呢?黄宗羲也认为,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最无气焰”的人成了闽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自觉地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罗从彦历经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罗从彦比杨时门下千余名学生高明之处,在于他比较明确地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所以学问的创新一定是要合乎时代要求的。

罗从彦一生贫困,家徒四壁,但他认为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家书堂壁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贯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罗从彦主张苦学,听说杨时得到河南二程的真学,慨然慕之。打听到杨时在萧山做县令,于是徒步前往求学。学了几天,就“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也十分器重罗从彦,认为“惟从彦可与言道”,就介绍他到洛阳拜见程颢,而罗从彦也的确变卖家产,背着干粮继续徒步洛阳。罗从彦求学的精神诚可敬佩。

然而罗从彦所谓的“圣人之道”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并行不通。罗从彦则一生坎坷,直到61岁时方得了个“特科进士”的头衔,到广东惠州博罗县任了个主薄的小官。官满后,回家途中逝于汀州,然而又因儿子敦叙早殁,竟连灵柩都运不回来,若干年后才由他的学生李侗运回。罗从彦早年不惜变卖田产,裹粮步行千里“笃志求道”,可谓燃烧着火一般热情的志士;到头来也不得不感慨系之“颠倒一生浑是梦,寻思百计不如闲”。他“筑室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罗从彦的人生际遇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南宋小朝廷苟安的悲剧宿命。创新的学问思想既要有时代性,也需要人民性,方可成为推动历史向前进的动力。

无论如何,作为读书人,罗从彦终究还是刻苦求学的楷模,学有大成的典范。朱熹对罗从彦评价甚高,认为“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2022-06-0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