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千年虔城---赣州
赣州,曾在我的攻略里出现过很多次,但真正能写成游记的,只有这一次。那时候,萱草同学还是我的学生,她多次跟我说起她的老家赣州有很多好吃的,外婆家在兴国,听说那里的粉龙团很好吃。但,我们总是被许多不凑巧挡住脚步,直到萱草从一个黑瘦黑瘦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学生,我才终于踏上赣州城,可这次还是没有她同行。她一直没有告诉我,她家门口就是铁路,绿皮火车久不久会哐啷哐啷地穿洞而去。
我了解赣州是从兴国开始的。那年我和金鱼去庐山,在回程的绿皮火车上,跟一个南昌大学的学生坐在一起,他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说兴国的一切,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说到粉龙团时那种垂涎欲滴的表情,陶醉到舒爽的样子:“我们兴国的粉龙团真好吃,哇!怎么会有那么好吃的东西。”那神情,那模样,让我们恨不得就在赣州下车,去吃一碗粉龙团好了。他还说了一个笑话:“当初日本鬼子在江西打仗,打到兴国时候问当地一个老农:这里是什么国?老农说:这里是兴国。日本鬼子就说:噢,我们要打中国,不是兴国,于是就撤兵了。所以兴国没有过战乱。”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故事笑得直岔气,这个男生的模样已经记不清楚了,就他对兴国的崇拜让我一直一直都忘不了。兴国之于他,就如南京之于木瓜,都是真爱。
赣州的赣字是三江汇聚的显性特征,在郁孤台上和八境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左边的章江和右边的贡江交汇在一起,汇成赣江一路向北,直奔鄱阳湖。
贡江上有一条用木头架起的浮桥,连接虔城的建春门和江对岸的民居。走在浮桥上,远看这古老的城墙肃穆在江边,建春门的城门大开,脚下的木船随着重力和水流的作用明显地上下起伏着,连带着木板桥也轻轻晃动。迎面走来卖菜的农民,他们早起进城卖菜,中午时分回家,箩筐里是一杆老旧的星称,秤砣已经磨去棱角,一两根干扁的茄子或豆角,告诉人们今天的生意还不错。强烈的穿越感有没有?浮桥上没有栏杆,没有栏杆,不收费,不收费,没有小贩,没有广告,人们大刺刺地往返贡江的两岸进城,回家,回家,郊游……没有人因为这是千年前留传下来的浮桥而小心翼翼,或大吹大擂,或重点保护,或收费参观。那就是一条桥,千百年来渡人进城的路,它生机勃勃地发挥着桥的作用。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同样为赣州这座文化古城加码的,是它的古城墙。这段城墙全长3600米,连接起八境台,将经国故居,郁孤台和灶儿巷,半小时就能逛一圈。可是它清清静静地,荒草蔓生,墙砖缝里长出苔藓和青草,三两孩童在上面奔跑嬉闹,外面是悠悠的江水,这感觉太in了。对于中国的古城我不陌生,很多城墙我都走过,这种历史感,苍凉感,厚重感就赣州,虔城这段城墙给到我了。

据说这城墙既能御敌又能抗洪,城门就是闸门,当江水涨起,城门落下,城内千年来没被水淹过,连内涝也没有,它的城内排水系统也做得非常出彩。在涌金门标有2012的水位线,赫然在城门的三分之一高度,这城墙能抗洪不是传说啊。
郁孤台位于三江口,完整地保留着当年守城用的炮台,分上下两层,每个炮眼的形状还不一样,有葫芦,吊钩,天星,玉瓶……

辛弃疾一首《菩萨蛮》:郁孤台下青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让这郁孤台的文化地位直线上升。他的雕像分别被立在正门外的台阶上和后门的园中,而他的词则由2江泽民同志写在郁孤台的一楼中堂。欧阳律师对这个地儿的兴趣浓厚,凭吊后当即发了朋友圈,这是很少有的气象。我和牛牛的收获是背下了那首词,收获也很大。

灶儿巷又名皂儿巷,老房子保存得很好,多半改成了饭馆,其中董府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对旧宅的保护和利用,还是对客家菜的发扬光大都令人激赏,在这里,我们吃到了很好吃的小炒鱼和卤鹅。不过,巷内到处贴着棚屋拆改的告示,可能灶儿巷很快也要消失了吧。真可惜啊!

赣州还是客家文化中心,惭愧我的确是到了赣州才知道。我们的第一个晚上就是住在围屋酒店里,旁边是客家文化长廊,客家民俗博物馆和客家文化城。客家人真的十分好客,实诚,先不说我们在赣州受到朋友的热情接待,就是我们这三天在江西境内问过的路,住过的酒店,吃过的餐厅,每一个跟我们搭话的人都很热心,诚恳。那些反复确定的路线,那些认真对待的不加辣椒的食物,那些得到满足的琐碎的要求……都让我们这些异乡人徒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我为赣州打call:如你有此闲心,不妨到赣州老城来,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幽远绵长,体验走在浮桥上,看贡江北去的豪迈,尝试踏步在城头上的巡视两江境况的风范,一定会很不错的。累了,到八境台休憩,那里古树成荫,台上凉风习习,视野开阔。饿了,去灶儿巷吃客家菜,喝酸梅汤,经济实惠,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