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TV超级奶爸被夸上热搜:陪娃写作业,竟然可以这么有趣?
作者|朱雪琴 幸福双翼资深导师
1 “青龙偃月刀”
近期芒果TV热播的综艺《童言有计2》节目中,前体操冠军刘璇的老公——王弢(tao,发一声),一位著名的音乐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其中,最让老母亲们羡慕不已的是:王弢在陪娃写作业这个难搞的事情上,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有趣又有效!
刘璇和王弢的儿子,小名叫雄赳赳,今年5岁,处于学龄前刚刚开始学习写字的阶段。
陪儿子写字,刘璇是比较传统的方式,一本正经,有点严肃,爸爸陪娃顺利写完字后,还要过目检查,被戏称为“质检员”。
当儿子在妈妈的威严下,哼哼唧唧、情绪波动,迟迟不肯写字时,爸爸王弢给力接棒。
爸爸先把儿子抱在怀里,拿出家里按摩用的工具(俗称“不求人”):“你想拥有这样一个不求人,帮你写字吗?”
儿子嗯了一声。
爸爸让妈妈休息后,就开始了教科书式的陪娃写作业示范。
平常,如果孩子哼哼唧唧不肯去完成作业,我们习惯的做法是怎样的?
诱惑式——“快点,早点写完就可以早点玩了!”
标签式——“你能不能别磨磨唧唧?怎么一些作业就这么磨蹭?”
威胁式——“你再不认真点,生日就没有礼物了!”
暴力式——“再磨叽,我就打到你服气!”
以上所有方式,或许短时间内孩子因为害怕和恐惧,会赶紧写。
但,却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无法估量的影响——心理安全感的削弱,学习兴趣的削弱等。
同时,上面的方式,效果也很难持续,毕竟,一件充满负向感觉的事情,换谁谁都想逃避啊。
而王弢却让我们看到:陪娃写作业,也可以如此有趣且有效。
一上来,他先用好奇的语气问:“这个是什么字啊?”(“刀”字)
孩子说:“不知道。”
他用孩子平时熟悉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启发:“我问你,关羽耍大刀的刀,是什么刀啊?”
听到喜欢的故事,孩子明显来劲了:“青龙偃月刀!”
爸爸继续问:“那个刀长什么样的?请你把青龙偃月刀写给我看看。”
孩子认真的写下来。
爸爸及时肯定:“对,有一个勾,写得很好啊!”
爸爸还不忘用孩子的语言给一个具体反馈:“关羽要是看你给他画这么好的青龙偃月刀,肯定爱死你了!”
孩子脸上立马露出一个灿烂笑容。
接下来,教孩子写“说”这个字时,爸爸也结合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言字旁,是说话的意思;上面两点是眉毛;说话用嘴巴,加一个口;最下面是两个脚。
整个过程中,启发式提问,结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形象化思维引导,堪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至少有两点值得每个父母借鉴。
2 说教千篇一律,有趣万里挑一
第一点,可以堪称带娃神器的是:结合孩子的发展特点,用有趣的、孩子的语言跟孩子互动。
而“有趣”这一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两个字,背后却有很多功课需要做。
首先,有趣要建立在我们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了解。
王弢的孩子处于学龄前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意味着,教孩子东西,跟孩子互动,我们只需要简单说明一些基本规则就够了,讲太多道理,孩子是无法很好理解的。
讲道理的时候,往往又会伴随着情绪,孩子就会理解为:“我不行,我不好,爸爸妈妈不爱我。”
所以,对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少些道理,多些有趣的联想和比喻,特别是孩子熟悉的、喜欢的故事和人物,就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学龄前的孩子,手部的小肌肉发育也不够完善,所以握笔写字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份压力,这时,良好的感觉,就更加重要了。
否则,写字本身的压力,加上家长给的压力,孩子当然就想往后退了。
当王弢说出“关羽耍大刀”的故事,孩子立马把具体的“刀”字跟自己熟悉的故事结合起来,情绪上感觉好了,写起来就有动力了。
而爸爸的及时肯定“关羽看到你给他画得这么好的刀,肯定爱死你了!”,更是让孩子对于写字的良好感觉,更近一步啦!
我家孩子还处于需要大人帮忙刷牙的幼童阶段,他对刷牙有些抗拒。
平时玩耍,或者刷牙过程中,我们一起扮演“刷牙小火车”的故事。
把牙膏比喻成“牙齿警察”,把牙刷比喻成“小火车”,一起把火车开进嘴巴,有了故事和画面,孩子的意愿度就逐步提高。
有时候他还会监督我们:“不刷牙,哈克和迪克这两个坏蛋,就会破坏掉你的牙齿!”
比起按住孩子直接刷牙的方式,边讲故事边模拟的方式,当然是更费时间的,但由此产生的开心愉悦、愿意尝试的感觉,却是千金不换的呀!
有趣建立在对孩子发展规律的了解上,也建立在亲子之间点滴的相处中。
试想,如果爸爸平时陪伴孩子较少,没有陪孩子读过“关羽耍大刀”的故事,联想起来是不是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平时孩子的日常照顾,都是交给老人或者保姆来做的,我们也没有机会跟孩子尝试丰富趣味的互动方式。
有趣,还离不开家长本身的轻松和淡定。
爸爸把写字这件事看作很有趣的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命令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心态上的轻松淡定,让他更有意愿耐心地看见孩子的情绪,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循循善诱。
很多时候,一开始,孩子只是对作业或者某件事有点不情愿的情绪,如果我们及时看见,孩子就能很快转化。
可是,很多家长一看孩子不情愿,就气不打一处来,噼里啪啦一通说教, 或者一顿训斥,孩子的感受就从“不情愿”,上升为“讨厌”。
这个时候,孩子讨厌的不仅仅是作业或者事情本身,而是自己被家长说教批评时候的感觉。
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往往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对待他的态度。
当我们能够像王弢这样,用轻松有趣的方式,陪孩子探索对他有压力和挑战的事情,孩子内在天然的求知欲和自主性,自然可以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就像视频最后,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你说不求人也可以写字?”
爸爸把握住可教时刻,拿起按摩器伸到孩子后背:“你看这个不求人舒不舒服?”
孩子点点头:“舒服。”
爸爸解释:“当你痒了不用别人也可以自己挠痒痒,你想读书变舒服,也不能求人,如果你让爸爸妈妈在旁边求着你写,这字也写得没意思,就不舒服了。所以,一定要永远不求人。”
好玩的是,讲完这段话,爸爸立马自我检讨:“我实在太爱讲大道理了!”
意识到自己讲大道理的家长,是最可爱的家长,哈哈!
3 尊重,是有效教育的起点
另一个让我颇为感慨、堪称神器的是:对孩子始终保持尊重。
我们很多父母,都很爱孩子,恨不能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付出给孩子。
但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尊重孩子。
有一位妈妈,跟我们分享她童年时期的经历:爸爸在外面跟人吵架,心里不爽,回家看到她跟弟弟妹妹在门口玩,一脚踢过来。
这是典型的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发泄情绪,是典型的对孩子的不尊重,潜台词是:我不爽,我就拿你出气。
这个时候,孩子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而成了“出气筒”。
当然,“出气筒”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伴侣和其他家人身上。
还有一种看似平常的做法,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那就是——随意打扰。
孩子正在玩得投入,硬拉着孩子吃饭,还不忘念叨:“天天都只顾玩,赶紧好好吃饭!”
孩子正津津有味看自己喜欢的书,立马教育:“写作业也没见你这么积极!”
孩子想在地板上爬一爬,想到草坪上打个滚:“好脏啊,弄脏衣服怎么办?快起来!”
或许孩子不同阶段,我们具体打扰的事情不同,但所有的打扰都有一个共同点:只关注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而忽略孩子此时此刻感觉是什么,想要做什么。
王弢之所以在孩子哼哼唧唧不愿意写字时,能够用有趣的、启发式的方式,带领孩子,最根本的是:他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状态和需求,而不是“我希望你做什么”。
这种从孩子本身的状态出发,而非家长的期望和标准出发的做法,就是尊重。
有了这份尊重,我们才会愿意花心思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探索孩子的需求,去思考契合孩子特点的引导方式。
而孩子,也会在我们的用心之下,情绪平复、兴趣激发,从而主动自发地去行动。
被充分尊重的孩子,他们整个人都会发光。
曾经有一位妈妈,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学习上、人际上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有一次,跟几个做家庭教育的朋友聚会,朋友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家长和孩子分开到两个房间,各自呆一晚。
只有一个要求:时间不到,大人不能去找孩子,孩子也不能去找大人,但想怎么玩都可以,不睡觉也可以。
那个晚上,妈妈不知道孩子跟几个年龄相近的伙伴经历了什么,但她发现一直自卑的儿子有点不一样了——
跟伙伴在一起,他愿意冲到前面带领了;
听到妈妈的唠叨会说:“妈妈,请让我自己来做安排。”
遇到作业上的挑战,会边思考边说:“我遇到一个挑战了。”
后来,妈妈跟朋友沟通后,有点明白了:
一直生活在被安排、被要求、被督促的环境中,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自我。
那个晚上,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第一次让孩子充分体会到自我、自由的美好。
这份美好,延续到生活中,有了妈妈的理解和不干扰后,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当然,孩子不同阶段,我们需要把握的安全的界线和程度不同,但都需要我们尽量做到不过度打扰和干扰孩子的节奏。
婴幼儿时期,我们要百分百保证孩子的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自由的爬行、触摸、探索、感受世界。
学龄前,我们简单的有一些基本规则的提醒外,然后就像王弢这样,用形象的、有趣的、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陪伴和引导。
小学阶段,关于规则学校已经有了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适当提醒后,更多的放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感觉如何,放在孩子情绪的联结、表达和流动上。
初高中阶段,孩子进入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青春期,我们更要学会“闭嘴倾听”,留给孩子更多表达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做好孩子青春期成长中的“调节器”——孩子冲动烦躁时,启动积极暂停,陪他走向平静;孩子低沉颓废时,启动正向支持,给孩子力量。
孩子大学及走向社会后,我们更多的是放手与祝福,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到回应和支持,孩子过得很好时,带着微笑祝福,专注过好自己的日子......
有人抱怨说:“现在当父母太难了,压力山大却不能随便发脾气,管多了,说是控制孩子;管少了,又说给孩子的爱不够!”
是的,为人父母,是一份无需持证上岗却一辈子无法辞职的“职业”。也是一份或许付出所有真心,却换来诸多不如意的“苦差事”。
但我们坚信——
随着了解科学家庭教育的家长梳理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可以从容享受陪伴孩子成长;
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这份带着接纳与界限、肯定与引导的爱的滋养中,活出生命力满满、自信满满、爱的能力满满的人生。
未曾享受过这样高品质爱和教育的我们,改变与成长的路,一开始并不容易。
但找到方向、用对方法,不仅仅是下一代受益,我们自己的人生状态也会截然不同。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网络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