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反思
教研进行了一个下午,两节课的重难点讲解、考试巩固复习的习题审议、上周听课评课。
学习是最好的教研,自学是最好的学习。
对于讲课,有具体知识点的新授课,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结合现在的教学背景。自己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情境化
能结合具体情境的知识点,最好结合。拿着苹果讲苹果我觉得总比看着图片,想着想象中描述的苹果效果要好,形、色、味俱全,能看能品。教材中的事例只是一个引子,自己若能将所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使学生觉得课不是那么高高在上了,更近一步的话,若能将所讲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话,举的事例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了,听课的效果和状态就会好很多,人总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高手,才想着如何突破现有领域,不断开疆扩土。主动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学习才是真正地学习。
二.逻辑化
理科说理,天经地义;理科无理,人神共愤。
我的理解,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大致有三大项吧。思想体系(定律)、概念、定理。思想体系是开山鼻祖掌门人级别的思维劳动成果,下辖知识点与定理。
思想体系最难讲,因为其本身就是思维密集型产物,思维量巨大,理解清楚这种大思维量的知识产品,肯定也需要投入大的思维量。
比较好的一点是,中学阶段几乎不会真正学习这种高思维密度知识,只是略知皮毛,甚至是皮毛的皮毛,不会深入究竟。教师的学识功底我觉得很大程度就体现在自己对这种思想体系的认识、理解程度上。描述老师教学水平的深浅出入段子中,深入浅出最好,只有自己深入了才能给学生浅出。真正下功夫我觉得需要往这方面下,这是教学之道,得道自然就能通达,其余的什么都属于技的层面。老师带不带课本,写不写教案上课,这些对于得知识之道的老师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个事,讲课就是个思维游戏了,学生要能听得睡了觉,绝对是困到熬鹰级别了。能拿着几个几色粉笔上课的老师,是大师级的老师,是真正把教学当成脑力劳动来做得。现在好像隶师更多,在道的层面停滞不前,使劲在技艺上下功夫。能把麦克斯韦方程理解通的老师,你会发愁他讲不好电磁感应?
高中阶段,概念实际最难讲,定律不会很深入,定理的逻辑关系比较明显,数学化的导来导去,实验验证就成。概念是真心不好讲,概念的缘起、演化,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英雄史。看看动能、能量这些概念的发展,需要几个人甚至几代人接力才能最终弄清其意义。建立思想体系的过程就伴随着概念的创造过程。概念是中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概念之间的来龙去脉,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按照逻辑关系梳理清楚。理科板书我总觉得呈现的是一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节课的几个点,点之间靠什么来联系得。点交待清楚,线梳理得条理了,课应该就不会有大的纰漏。
三.可视化
学习离不开记忆,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记忆。能理解的知识在大脑中“发酵”后的“营养”才更丰富。在高中阶段,正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有些内容,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可视化的图像记忆,效果会相对好一些,讲电场线了,盯着平面图,干巴巴弄不清楚啥玩意,拿把立体的扫帚,可以将其形象化为电场线,相对易于接受。讲电流,想象一堆电荷在导线中挤来挤去的同时还在朝一个方向前进,就不那么虚无了。讲解习题更应如此,在大脑中给物体拍视频,将情境在脑中同步演练,题干中的文字数据就有了生命力,就活泼、亲切起来了。老祖宗的方块字很多都是象形的,可视化就是还原文字这种象形的本义。很有可能我们读不懂古汉语的原因就是没受过专业的象形文字解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