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你读明白了吗?
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识(主观体验)可有可无。
举例来说,如果是有血肉之躯的出租车司机,个人有意识的体验绝对比毫无感觉的自动驾驶汽车丰富。出租车司机可以一边在首尔繁忙的街道上开车,一边享受音乐。他抬头望见星空,思考着宇宙的奥秘,内心因敬畏豁然开朗。而看到自己的小宝宝跨出第一步,他的眼睛也可能充满喜悦的泪水。
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是社会系统需要出租车司机具备的特质。社会系统需要的只是把人从A点运到B点,而且要最快、最安全、成本最低。就这一点而言,自动驾驶汽车很快就能做得比人类司机更好,就算它”不能享受音乐,也不会因为存在的奥秘而深感敬畏,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工智能,相关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臂环甚至是智能内衣,记录着血压和心跳等生物计量数据。这些数据被传送到精密的计算机程序中,建议穿戴者如何调整饮食和日常生活,改善健康、延长寿命;谷歌健康警告民众可能健康出现问题,及早防范(想到冠状病毒)……这都是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算法,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比如出租车司机或心脏病专科医生;同时,极精密且利润微薄的工作不会被取代,比如考古;公司的重大决策不排除裙带关系,而算法则会分析候选公司的财务状况、临床试验和知识产权等大量资料,据以提出投资建议……这也都是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进一步推广:
生物就是算法,人类是许多不同算法的组合,因为人类常常因为自我欺骗和自我幻想,陷在不良的关系、不适合的职业、不健康的习惯中无法自拔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虽然可能依据决定论或随机做出决定,但绝不“自由”,因此,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而且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子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面对这个混沌未知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做?
结合“社会系统未来可能仍然需要人类,但并不需要个人”,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