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闲话电影』简书电影院

镜中的七月与安生

2016-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囿二一

“你觉得你像更谁一点?”

“我的确更像安生多一点,但七月我也有一部分吧。”

窦靖童若有所思道。

坐在她对面的陈可辛笑了笑说,

“我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永远只是七月,或者,只是安生。”

1

某天下午,我无意点开微博看到这段采访。

然后就准备去电影院看《七月与安生》。

没有太多矫情的理由,

因为在自由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足够自由。

文学院的学生听多了老师对郭敬明、安妮宝贝的抨击,反而还学会了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21世纪的当代文学。所以对于这部电影,我有些好奇也有些怀疑。

好奇是电影的译名为“Soulmate”。怀疑是电影内容能否配得上这个词。

《七月与安生》打破了我的怀疑。

表面上看,是的,这就是一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然后互相记恨又挂念,针对又刺心的故事。

可是打动我的不是所谓的她们的友情,她们的纠缠。

打动我的是她们本身。

用“标签化”的思维定义她们。七月是惯于安稳的,是按部就班的,是乖巧的,是简单的。安生则叛逆,不羁,敢创敢拼,自由又个性。

她们拥有着自己的一切,却又企望得到对方的一切。

2

七月习惯安稳却渴望自由,

安生拥有远方却没有诗。

当七月从为了她和家明而离开的安生脖子上看到自己男友的“救命”玉佩,她停下了脚步。她失望,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与人分享。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稳定与成功,她几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几乎没有波澜的人生和即将与自己结婚的男友。只是这个世界上不是谁都习惯安稳。七月不愿意从县城出来,可男友家明却提出要到北京闯荡两年。

七月在安生那里学会了离别,这一次,她似乎没有那么难受。

在七月与安生看不见对方的四年里她们通的每一封信背后,是安生艰难的为生计而奔波,是她冷漠势利的母亲的死亡,是遭遇背叛,是混迹夜店。

在她们看不见对方的四年里她们通的每一封信最后,安生都会写上“问候家明”。

是啊,两个缠绕十几年的人早就长成了对方的另一半,哪里这么容易分开。

她们相逢,她们叙旧,她们倾诉,聆听,争吵,她们为了家明不断产生误会和嫌隙。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早就让她们互相撕扯,然后终于离弦爆发。

家明选择和七月结婚,可婚礼当天他却消失了。

是的,是七月让他走的。

好像是时候逃离这27年的堡垒,是时候成为安生了。七月这样想着。

七月走过很多安生走过的路,体验了安生曾经享受过的自由,最后找到安生。挺着大肚子,她笃定地找到安生。

后来我们才知道,《七月与安生》是安生写的小说,七月是她的笔名。

后来我们才知道,书里安生与老赵过上的安稳生活,家明得知的七月抛下孩子自由行走天下的结局只是安生臆想中她们对调的人生。

为了孩子的出生,真正的七月死了。

七月死在27岁。死在安生曾经希望自己死去的年龄。

3

她们是灵魂伴侣,是七月口中的“我恨过你,但我只有你。”

七月与安生,是对方的一半,她们相互慰藉,共生共存。

她们就像《小时代》结局里写的,林萧记起来在曾经的一个午后,她和南湘的头发长长地缠绕在一起。

但七月与安生更是一个人的两面。像是黑夜与白昼,像是镜中的某一个人。

没有人会只是七月或只是安生吧。如今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涵义。

4

年轻的我们,内里都住着一个不安的灵魂。

它是我们与大地与空气接触的那个自己之外,另外一个理想的自己。

它是自由的,或是比现在的生活更自由;它是平淡的,或是比现在的漂泊更平淡。

它在努力成为外在的你,而你在羡慕神秘的她。

你们是知己,你们是爱人,你们是一切矛盾又共生的事物。

你们攀附在彼此的根基,吸吮对方的营养,你们知道,你们只有拥有对方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看完《七月与安生》,我想起两首歌。

一首是张悬的《两者》:

“热烈又惭愧,分不清左右。”

一首是田馥甄的《矛盾》:

“同样一个怀抱,水火都沸腾

快乐凝望不快乐,妥协共生

同样一个脑袋,对立的灵魂

勇敢挑衅不勇敢,激烈辩论”

闺蜜看完电影后说,七月与安生“摒弃妥协共生,而选择交换人生,必将两败俱伤,悲剧收场。”

我很赞同。

只是当七月与安生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往往会倾向性地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主要的自己,而私心地把剩下的那一个作为自己热烈的向往和理想。

所以大多数的“七月与安生”都是妥协共生的,然后造就了丰富的我们。

这才是七月与安生真实的关系吧。

镜中的七月与安生。

镜中的你和你自己。

希望你有机会在不得已的束缚中体会到间歇的自由,

或者有机会在暂时没有诗的远方找到你的那首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