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印记人丑就应多读书读书志

好吧,再来谈谈去年看过的10大烂书

2015-01-21  本文已影响525人  慕月
上次写了去年读过的10本好书,里面提到烂书太多,写不过来。结果就引发了一堆人的好奇心,坚持要我吐槽。好吧,满足你们的需求,这里选出10本,5本是真心觉得烂。还有5本是觉得失望,所谓失望,就是并不算烂,但没达到我的预期。这个纯属我个人喜好,大家自行判断,自行绕道。

烂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奥] 斯台芬·茨威格

这本书包含茨威格写的两个故事,我们一个一个掰扯。

第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洋洋洒洒记录了一个女孩从13岁开始暗恋新搬来的作家邻居,一直到长大之后和他几次一夜情,然后生下一子、沦入风尘,直至孩子病死,她都始终没有向作家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爱慕之情。临死之前才把她一生的故事写了下来,并寄给了他。

仅从文章来说,感情真是非常充沛,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到位。但,整篇文章我只看到这个女的发疯一样爱爱爱,发疯一样不说不说就不说。但到底是什么让她对作家R先生如此死心塌地呢?却几乎没什么交代,R先生面目非常模糊,有的全是这个女的的幻想而已。那可真对不起了,对她而言是一生挚爱,对我而言就是个邻居甲,我只能一边读一边出戏,眼前浮现出作者一边写一边自high的情景,我还顺带替他改了个标题——《一个妄想症患者的病历报告》。

第二篇《夜色朦胧》,开头倒是相当吸引人,颇有《唐顿庄园》的赶脚。男孩去亲戚庄园做客,夜晚在花园里散步,忽然被一个神秘白衣女人摁住一顿狂吻。之后几天每天如此,女人搞完就跑,他始终看不清她的面目。而亲戚家有他的表姐妹三人,每一个看起来都像作案嫌疑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一个类似的桥段,男主人公稀里糊涂被一个女人拽进船舱破了处。然而,那个桥段的高明之处在于始终不告诉你那个人是谁。同理,这篇最完美的结局或许也是让懵懂的男孩体会到了隐秘的情欲,但他始终找不出那个人,就这么在猜测之中结束了做客,怅然离开。结果!作者在我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居然迫不及待揭晓了谜底,这让人情何以堪,是因为第一篇憋得太久的缘故对吗吗吗?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这是这本书的前言,我为我还能撑住看完一大半表示十分自豪。

我一直觉得林语堂老先生最擅长的就是写流水账和宣扬自己那套陈腐的两性观。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词人。这次林语堂老先生依然没令我失望,苏轼浑身滴水不漏全是优点,每天像打了一万针鸡血,和天斗、和地斗、和王安石极其走狗斗,那真是其乐无穷。除此之外,感觉他一直都在隔靴搔痒,苏轼的个性全淹没在他毫无节制的跪舔之中。以至于全书都是虚假高潮,却始终get不到他灵魂的点。

When We Were Orphans(上海孤儿)  [英]Kazuo Ishiguro(石黑一雄)

主人公英国人Christopher小时跟随父母在上海生活,然而某天父母双双失踪,他被送回英国依靠姑妈留下的遗产生活。长大后他成为英国著名侦探,于是回到30年代的上海,调查当年父母的失踪案。

原以为是《名侦探柯南》,真相也的确只有一个,他原以为父母是为了阻止英国非法鸦片生意而英勇献身,结果只是他爹受不了他妈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小三私奔。他妈因为试图阻止鸦片贸易而惹毛了地头蛇,被他抢去做了姨太太,最后精神失常,流落在香港的病院。

其实是不错的构思,展现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巨大反差,然而看完只觉得主人公倒是走出了自己的幻梦,作者却还没出来。写30年代上海那段十分可笑。不过是一个侦探,出现在上海居然成了众望所归拯救上海局势的蝙蝠侠。这么多年过去,这位蝙蝠侠居然还坚信爹妈被关在一栋当年的楼里,从而逼迫路上遇到的国民党军官穿越封锁线去营救。救的路上又碰上当年的日本人发小被居民活捉,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讲了几句人家居然把他放了。呵呵,石黑君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雪花与秘扇)  Lisa See(邝丽莎)

用木心《文学回忆录》里一段来评论此书是再恰当不过:“要写本民族,本国,写得绰绰有余,然后向上越轨,写世界。忘本,就是失去了资本。但别向下越轨,卖本民族民俗,满足外人偷窥欲。”

瑶族女书(只在女性之间流传的文字)、老同(算是同性之间的soul mate吧,超越一般友情那种。说是瑶族风俗,女孩之间要结为老同还需要对生辰八字)、旧时中国的陋习譬如裹小脚、男尊女卑等等,作者把这些噱头一一上架,然后生拉硬扯编出两个老同的故事,再添油加醋一些家族、命运、忠诚与背叛,这么一锅独具中国特色的十全大补汤就出炉了,尝起来的感觉简直像北京烤鸭蘸草莓酱,也就哄哄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吧。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蒋方舟很想摆脱年少成名的光环,想通过实力为自己戴上桂冠。这种努力值得肯定。

但从文章来看,可能是太想证明自己的缘故,感觉她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要客观、要收敛。一种她是记者,正正襟危坐、端着话筒给我们普及知识的腔调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其实如果她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成长,应该能写出不错的、至少符合自己现阶段对世界理解的作品,但揠苗助长,就显得非常吃力。

失望之书

东岸纪事  夏商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金宇澄的《繁花》。曾有评论把二者相提并论,诚然故事大体相同,讲的是七八十年代(《繁花》跨度更大一点)上海地域街坊邻里一些市井人物的爱恨往事,总体来说这本书写得还是不错的,叙事、文笔有功底在,人物刻画也栩栩如生。下部比上部要精彩,也更为流畅。没有结局的结局是点睛之笔。

但看完还是觉得《繁花》甩这本书十条街,其关键就在风格。《繁花》的牛逼就在于不管你喜不喜欢,但你必须承认,它有自己独特的、模仿不来的腔调。而《东岸纪事》的故事就讲得很中规中矩,于是乎,《繁花》是“一万个故事争先恐后奔向结尾”,而它就只是“一摞人生的流水账”。

快活馋  高军、徐路

说失望,是因为太喜欢高军之前那本《世间的盐》,人生百态娓娓道来,雅致又有趣。更况且这本书写的又是吃,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自然期望值又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

总体来说水平良好,写出了吃货的快活境界。至于馋就有点欠缺,我觉得高军最擅长的还是挖掘寻常人事中多元有趣的一面,仅限定在“吃”这个话题上可能有点局限。而且他的雅路子不是很能展现“馋”这种欲求不满的境界。徐路的感觉是比较写实,也能从文中看得出来是真的爱吃,但他的爱吃不是那种对吃讲究。纯粹是爱,什么东西来一锅都能吃得红红火火,所以文中讲的菜大多非常普通,这是有点令我失望的地方(还指着学两手呢)。另外两个老男人的作品,写的菜都是硬货,结果偏偏我不怎么吃肉,于是深夜读来依旧坐怀不乱,唉,可惜良夜。

走神  连岳

我一直把连岳叫连小波,是因为觉得他的确继承王小波自由主义的衣钵,不关注外在喧嚣,重视思维的乐趣。最重要是拥有平常心。

说失望是感觉这本书越到后面越有点笔力不济,是被专栏逼得太紧还是怎地?反正就是没话找话。我还看了一本他的《来去自由》,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感觉两书摘摘合二为一倒是不错,能看得出来连岳这些年思想上的变化。

出神  刘天昭

2012年一整年,我都在是《人物》杂志刘天昭“在安阿伯”专栏的死忠粉。这专栏在杂志的最后一页,以至于每次买来我都倒着读。能令人神魂颠倒的文章一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那种有点类似普鲁斯特以细节展开追忆的写法,恍惚又能一瞬间击中内心,让我每读一遍都在心里感叹:什么时候我他妈能写成这样!

所以后来顺藤摸瓜买了这本她出国之前的作品集,两厢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恐怕还是阅历的问题。这本书难免因为生活在熟悉的经验里,所以堆砌太多细节描写,掩盖了情感,不免流于琐碎。最后发表的专栏作品又过于正统,过犹不及+矫枉过正,我真的有点凌乱了。

七十年代续集  北島 李陀主編

因为多年前看过《七十年代》正编,因为并没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没法评论,但那本书总体写的都还是高干子弟,讲得多是他们的特权生活。

所以在澳门看到这本续集,就买了回来。优点有二:一是人物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聚焦于一个阶层。二是第一篇孙立哲写自己如何自学成才成为赤脚医生的故事极其精彩。然而从第二篇开始就急转直下,纯粹是写的不好。因为是自述,每个人文笔参差不齐,越往后越干巴,流水账比比皆是,还有看完两眼一摸黑,必须自己揣测作者真的是一心拥护党组织决定还是用了反讽的手法?好吧,如果仅作对那个年代的了解可以一读,但可读性实在是不要期望过高。

个人微信公众号:浮生四记(微信号:lifechapters)

                                谈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和我见过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