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1.风起辽东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

《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1)

2018-03-08  本文已影响209人  一只支

前文:《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10)堕落

4.黑化

对于京城轰轰烈烈的倒张运动,远在辽东的李成梁看在眼里。

作为张居正军事上最为倚重的两个人之一,他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的头上戴的是张居正的帽子,在所有人包括李成梁本人看来李成梁就是张居正一党的,而现在“倒张运动”如火如荼,倒霉的正是张居正一党的,李成梁没有理由可以远离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而另一个被张居正倚重的人——戚继光已经倒下了,这更加说明了问题。

阿Q曾说: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这句话放在这里有另一种变形:

戚继光都倒了,李成梁凭什么不倒?

而且李成梁已经收到了确切的消息,朝内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准备攻击自己了。

所以此时的李成梁无比迫切的需要一场大捷,用来向万历和朝中那些大臣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他选择以杀良冒功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功绩,这就好比加大了赌桌上的筹码,不过赌桌赌的是钱,政治斗争赌的是前途和生命。

换句话说,别人杀良是为了冒功,而李成梁杀良则是为了自保。

李成梁这样做,是因为他的智慧。

相比张居正戚继光的智慧,李成梁也有属于他自己的智慧。如果说张居正是胸怀天下高居庙堂的大智慧,李成梁则是下里巴人其貌不扬的小智慧。

这种不同,源自不同的人生经历。

同样是袭职,戚继光16岁便是登州卫指挥佥事,30岁的时候便扬名天下,那时候的李成梁还只是一个穷学生,当时的他对于戚继光只有崇拜,只能仰视;同样是男人,他没有戚继光少年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更无法做到张居正那样二十多岁在翰林院不显山不漏水但被严嵩徐阶这样的朝廷高官都一致认定未来不可限量。

少年青年直到中年的李成梁似乎没有血性,没有锋芒,没有豪言壮志,没有与众不同,当然这样下去的结局应该是也没有出息。

戚继光和张居正是年少锋芒,二十岁的锋芒,而李成梁的锋芒是四十岁,好比一把四十年没有出鞘的宝剑,在剑鞘里呆了四十年,但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李成梁学会了容忍,顺便在经历了无数人情世故后学会了成熟,不同于张居正政治上的成熟,而是人际交往上的成熟,这种容忍和成熟有着明显底层小民的色彩,不入流,上不了台面,但却很实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所谓高官显贵的政治智慧,在某些时候甚至高于。

庙堂和江湖,本质本无高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质也无高雅低俗。

李成梁前四十年都在和普通人打交道,憨厚的百姓,奸诈的商人,仗势欺人的小吏,执掌生死的中下级官员,各色各样的人,他一直低着头,观察着他们,从这些小人物身上他学到了很多,并把这些所学用到了政治上。

所以,李成梁的认识中自己和张居正并不一样,他和每一任辽东巡抚蓟辽总督都保持着极其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工作上更在私人方面。

对于朝中的官员李成梁也没有仗着自己的身份仗着自己的功劳看不起而是温和的对待,他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很多大事往往都是坏在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上到六部九卿下到六部各级中下级官员,李成梁都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黄金和白银,张居正不收,不代表别人不收,世上只有一个张居正,大多数还是正常人,喝多也吐骑摩托车也上树,见了利益原则道义抛脑后。

这不是我胡说而是有证据的。《明史李成梁传》记载“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

赇,就是贿赂的意思,重赇自然是大大的贿赂。

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群众”打成一片,弹劾李成梁就等于站在了“群众”的对立面。

除了贿赂,李成梁每次打了胜仗朝中各级官员都会有奖金,因为李成梁的战功显赫,经常因为辽东的战功上到内阁六部下到朝中大小官员都有赏赐,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李成梁在朝中人缘不错,仇人没有,反而无形中形成了“李成梁集团”,这帮人平常靠李成梁加官进爵,并且以后也还想靠李成梁加官进爵,如果李成梁大势已去他们自然会明哲保身,可如今李成梁没事,他们自然不会落井下石。

公正的讲,这个政治集团是客观形成的,不是李成梁主观上拉拢组织的,而是单纯以李成梁带来的利益为纽带所形成的政治集团,这其中不乏冤家对头,政见不同的官员,组织形式松散,也没多大约束力,只是看在李成梁能给他们甜头而默契形成的以李成梁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如果李成梁失势他们不仅不会施以援手反而会痛打落水狗,说直白点,李成梁只是他们的摇钱树,不劳而获可以,履行义务没有。

这帮人没有攻击李成梁,意味着朝野对李成梁没有重量级弹劾,至于其他几个单纯的羡慕嫉妒恨的“小鱼小虾”,这帮人合起伙来动动小拇指就打发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小偷公司》

群众基础有了,但并不够,重要的是和老板的关系好不好。

作为大明王朝无限责任集团公司第十三任老板的万历皇帝对李成梁的看法那真是好的不得了,从小的经历让他的脑海中把李成梁和胜利划上了等号,而胜利则代表着辽东的安定。

辽东安定了,明朝也就安定了,最起码不用担心哪天被别人兵临城下。

3月1日,万历意识到倒张运动持续升级带来的政治影响已经弊大于利,对于一些和张居正关系不是很亲密但才能卓越的官员比如李成梁和辽东巡抚张学颜开始有意识的保护,下旨批评了御史和言官,表示如果有人还揪着以前的事不放甚至打算公报私仇,定“重治不饶”。

时任礼部侍郎的于慎行在日后与朋友的交谈中说了他对倒张运动的看法,“皇上对张居正不满已经很久了,天下很多人都积累着对张居正的怨恨,都想要借这件事当一个出气口”(《谷城山馆文集》),这种情况下万历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也没有谁能控制局势,倒张运动就像历史的车轮,无人可以阻止。

倒张运动还要继续。

4月23日,万历下令夺回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的头衔,张居正四子张简修罢官为民。

6月18日,南京湖广道御史上书指责张居正指使当地官员阴谋迫害反对夺情的生员,查明属实,追夺张居正谥号。

12月27日,礼部给事中弹劾张居正三子张懋修考试作弊才得以中举,张懋修被罢官,任用张懋修的官员被免职。

1584年5月18日,辽王妃次妃王氏曝出猛料,控告张居正谋陷亲王,强占辽王府邸(现在学术界基本判定,子虚乌有),霸占辽王产业及财产,“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云南道御史上书表示所说属实。

这是压死张居正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最重的一根,谋陷亲王的罪名,在大明律属于第二等重罪,比这种再严重的就是造反了。

司礼监太监张诚,当初奉旨代表万历护送张居正遗体前往江陵的太监,如今第二次踏上了前往江陵的道路,上一次他给张家带来的是莫大的荣耀,这一次他给张家带来的是无尽的毁灭,奉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是他这次的任务。

与之随行的是刑部侍郎丘橓。一个代表万历,一个代表朝廷,这对组合的搭配说明了张居正的问题。

在他们赶赴江陵的路上便下令江陵地方官员封闭张府,往日对张府奉若神明的地方官员此时严肃无比,倒张运动刚开始他们分不清局势,但现在钦差大臣的到来,皇上下旨查抄张家,他们之前也耳闻张家在朝堂之上失势,张老爷子一手提拔起来的都被打倒,张家几位少爷都被免职。

他们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张家要完蛋了。

当气势汹汹的差人来到张府,二话不说把张府大门从外锁死,除了几个在门口站岗的仆人,张府所有人都被锁在府里。

而此刻两位钦差还在前往江陵的路上,等到他们来到江陵,这就过去几天了,再等到地方官员好生招待嘘寒问暖休息一天然后陪同一起来到张府,起码是第二天,等到差役打开张府封闭了数天的府门,倒在门口一动不动饿死的有几个,总共检查饿死的有十几个,多是妇女老人孩子。

然后大家开始清点“赃物”:黄金两千四百两、白银一万七千七百两、金器三千零一十两、银器五千两百两、首饰一万两、房屋若干,大致就是这些。

然而当初据举报,张居正光有白银就有两百万两。

张居正贪污了,没错,如果你仅仅凭借一位政治家贪污这一点就去否定他,就去攻击他,如果你觉得一位官员还是张居正这么大的官员必须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但是一两银子都不能捞,家里必须吃糠咽菜,那么我想说,世上这样的人很少,或者说这样的圣人很少。

而圣人已经超脱人的范畴。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侮辱愤而自杀,媳妇高氏用勺子活生生的捅瞎了自己的双眼,其余人等一律发往边疆,而那些饿死的张家人的尸体,因无人处理都被野狗吃了,张居正一家的命运大致如此。

9月16日,万历最终表态,“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彻底否定了张居正的一切功劳,张居正的后世真的称得上“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八个字。

想想以前,万历对张居正说过的那句话:

“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罢了。”

不禁有些苦笑。

有人曾经说过:“张居正,是权臣,但不是逆臣,没有造反之心,而且如此迫害侮辱张居正,后人会怎么想?”

这个人的意思昭然若揭:这样对待一个有大功之臣,不怕天下人寒心吗?

天下人有没有寒心,有多少人寒心,这个不知道,但当下远在辽东的李成梁的心寒了,寒的彻骨。

这发生的一切李成梁都默默看在眼里,一个一手提拔,一手促成他功成名就的人;他的伯乐,他的恩人;一个面对贿赂辞而不受,一个让他尊敬让他佩服让他畏惧的人;在他眼中无愧于大明王朝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的人物,堪比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呕心沥血,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计为天下计为苍生计为老朱家计的人,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旁人不明白那种绝望,李成梁一直把张居正当做仰望的神祗,学习的榜样,尊敬他敬畏他学习他,可如今张居正的例子惊醒了他,他曾经认为无比正确近乎真理的信念开始以十点零级大地震外加十级大海啸的恐怖力量朝他袭来让他崩塌。

说白了,张居正的事情令李成梁开始质疑他原本坚信且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质疑开始的那一刻,李成梁其实就已经抛弃了原本的信念,他再也不打算做大明的英雄了,他要做个枭雄,或是奸雄,狗熊也可以,反正不做英雄。

因为,英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既然好人没好报,那还做什么好人呢?

当方维相跪在山海关下为李成梁发生的时候,他坚信李成梁是个英雄,辽东百姓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万历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朝堂上的大臣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所有人都相信李成梁是个英雄。

这时候我说李成梁是个英雄,我想没有人反对。

这样的人不是英雄,那什么才是英雄?

可惜,只是这时候,就好像流行划过夜空,英雄也是有保质期的,烈士暮年,美人迟暮。

因为方维相口中的李大人,大英雄,从此刻起已经不在是一个英雄,或者说不再那么单纯,用漫威动漫的词语来说,他正在黑化,一步步黑化。

黑化而不是堕落,因为在我的认识里李成梁并不是什么伟光正的人物,这也是起于市井的英雄豪杰的共性。

李成梁既然不是什么伟光正的圣人自然不存在堕落一说。

在倒张运动中李成梁没有迈上同僚戚继光的命运,群众基础好、客观上的“李成梁集团”、战功赫赫让万历信任是重要的三大原因,这只是表面原因。

根本原因,是李成梁的价值。

“李成梁集团”之所以存在是李成梁可以打胜仗,大家可以跟着一起“蹭吃蹭喝”升官发财;群众基础好是因为李成梁舍得“投资”,用黄白之物来换取群众的口碑,也让朝野的有识之士形成“辽东离不开李成梁”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万历皇帝。

而这一切的根本,李成梁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李成梁在辽东的成绩,能打仗,打胜仗。

李成梁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决定继续贯彻落实,在此基础上李成梁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和追求:

掌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