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与今雅漫谈
雅,伴随着声带的震动,上下齿轻轻一碰,双唇张开,缓缓吐出的这个词儿,天生的就有几分优雅和从容。
不过对于看不惯文艺小清新的人来说,雅这个话题总会让人觉得矫情。就比如很多人会反问一句,“喝咖啡的”就一定比“吃大蒜的”雅吗?人们看不惯自命高雅的做派,尤其对那些一味追求表面精致的所谓“雅”的小资情调嗤之以鼻,这都是很正常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雅的探讨是没有意义的,相反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可以让人联想起很多东西。可以说,“雅”是人们对生活格调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至少是一种选择。就像在这个年代,“俗”没有错,通俗、流行,都是人们在追求的东西,而各种庸俗、审丑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着,那么“雅”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只要它并不摆出那么一副高不可攀的面孔,就还是十分可爱的。
关于雅,有很多的内容可以探讨,比如雅与俗的界定,真雅与假雅,穷雅与富雅,风雅与文雅等等,我所想到的,是古雅与今雅,换句话说,是雅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
从诗经的风雅颂开始,“雅”作为庙堂之乐,就以其贵族文化的背景,迥异于民间草根的“风”,带着那么点堂皇正大的意思。而当《诗经》被捧上经典文学的神坛之后,“风雅”并称,曾经是俗文学的“风”也被雅化了,成了哀而不怨、乐而不淫的正统文学的代表,“风雅”传统也就借着儒家文化的力量而传承下来了。不过文学与世道人心总是流变着的,所以唐代的李白会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不过他所想不到的是,六朝的那些绮丽文字,唐代的那些诗歌,还有后来的宋词元曲,都会被后人当作雅文学。即使是曾经俗之又俗的明清小说,也被冠以古典小说的名头,顿时雅了起来。
可见雅是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曾经庙堂之音才是雅,后来男女之间羞答答传递的情诗也成了雅;曾经青铜鼎彝才是雅,后来家用器具也成了雅;曾经宗教壁画才是雅,后来人物风景也成了雅;曾经歌剧和交响乐才是雅,后来电影配乐也可以是雅……雅似乎是一个不断放下身段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古代人的风雅生活,现代虽然还残存一些,但似乎没有那种原汁原味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现代人如果学那个样,会被当做不思进取;陶渊明东篱采菊、北窗高卧,不过对于东施效颦的人来说,就成了一种懒散和放任自流;梭罗避世隐居,在瓦尔登湖畔思考人生,现在的人或许没了那份淡定和从容,也不可能受那样一份清苦。但雅的生活其实更多建筑在物质充裕和时间闲暇的基础之上,所以过去文人雅士的那些癖好,多少还是流传了一些下来,比如种花、养鸟、喂鱼、听戏、品茶,以及书画琴棋之类,伴随着几分闲情逸致,丰富和调节着人们的生活,也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味。
不过已经步入现代化社会的今天,“雅”自然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内容。如果说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和书画卷轴是“古雅”,那么宝马、奔驰汽车的流线型造型、各类现代化建筑的优雅设计、驴牌和香奈儿包包的精致做工、咖啡和午后红茶的慢研时光、红酒的鉴赏与品评、红毯时装的惊艳与匠心,这些就都可以算是“今雅”。就像现在的专家学者,要说明问题时,都会拎出一大串好看的数据;公司向外推介项目时,都会精心制作PPT和各种报表。这里都有一种理性思维的雅致在里面。“雅”不断扩张着它的领地,丰富着它的内涵,过去是诗心与文韵,现在是科技与工艺,这就是时代的发展与不同(不能完全叫做进步)。不过似乎也有一些不变的内核,就是它与人们从容笃定的内心、精益求精的追求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个,就不深入探讨了。
当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是宁愿听着高雅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而昏昏欲睡呢?还是愿意听着让人瞬间摇摆的《最炫民族风》《你是我的小苹果》之类通俗神曲而兴奋起舞呢?对于浮躁的耳朵来说,“好听”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雅与俗却并非那么重要。“雅”只是生活的一种选择,却并非生活的全部。“古雅”与“今雅”,也不过是不断丰富了人们的这种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