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学辩论,却学习了思考
一段时间对辩论的学习,让我有点后悔,后悔没有早点接触辩论的知识,辩论才是真正一项专门练习思考的综合竞技,思考这个事情我们绝大多数人毕竟不能像芒格巴菲特那样呆坐两小时,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真正不断推进,否则大多数人的脑子只不过是在空转。
写作和说话是两项高度锻炼思考的事情,写作让你把已经想到的写下来,释放了一部分工作记忆,从而更加推进有效的思考。而且写作可以随时中断和继续,有所谓的卡片写作法,总之写作有着自己的思考特点。
说话常常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工作记忆容量,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中间的逻辑如何理顺,我们不能在和他人说话的过程中随时停下,所以有时开始之前常常需要更多的准备,例如演讲,一个完美的演讲,常常需要准备几十次。
辩论又是说话当中难度最高的一种,与演讲比,我们准备很有限,我们需要准确倾听和吸收,快速反应,准确出击。说服方式要使出浑身解数,做到有理有据,还要情感说服。
辩论当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看问题的角度,对定义的争夺,对事实的质疑,对他人逻辑的检验,对比较标准的斟酌,仔细寻求对方在各个方面的漏洞,这样锻炼出来的能力其实在自己的深度思考的时候同样有用。
1、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不是这些,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最常犯的错误是有一个观点常常胎死腹中,从来没有完整的表达。因为很多人总想表达一个永远不会错的观点,他的观点在还没表达出来之前就已经在脑中被自己反驳了,所以常常丧失表达的欲望,从而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我们需要纠正的是对于自己表达观点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完全错误和绝对正确的观点,只有不同的观点。对我们日常对话中,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更重要,否则你永远只是在和自己对话,没有表达出来你就没有倾听让人看法的机会,也就没有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就没有体现沟通的价值。
2、值得辩论的辩题双方肯定就不会有一方是真理,真理当然是在中间,人不能光迎合别人也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爱情和面包当然都重要,很多辩题的真理其实都是看情况,因人而异。但是中间的真理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常常是没有用的,因为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例如二战时有一个在法国生活的德国人写信给萨特,说我很痛苦,我爱法国,也爱德国,但是现在德国攻打法国,我必须选择一方,怎么办? 萨特回复说,不管你选择哪一方,你必须独自承受后果。我要是这位求助者估计气死了,你这不废话么,不是我承担难道你承担?那怎么办呢,纠结于真理我们只会踌躇不前,我们只能选择一方,然后说服自己是对的,勇往直前。所以由此可见,真理有时可能并没那么重要,某个时间点上的真理可能并不能帮助我们作出决策,向前踏出一步之后我们需要辩论中说服能力告诉自己我做对了,而不是在迷惘和纠结中悔恨自己到底对了没有,因为往哪个方向踏出一步可能都没有错,做大的错误可能是你从来没有前进过。可见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不是某一刻的对真理的执着,而是一以贯之和自洽。我们生活中同样面临这样的纠结,去这家公司还是那一家?单身还是快点脱单?这样的无尽的比较和纠结到底哪个才对反而是最大的错误,正确的方法是坚定选择一方然后做到让自己不后悔,人生反而会开拓出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坚定是我们需要在辩论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