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星堆文明的来龙去脉
三星堆文明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体量大,尤其是青铜文物,无论是神像、面具、神兽都是如此奇特,制造技术和体量也是无出其右,国内外都是仅此一家(详情请见前篇“独一无二的三星堆文明”)。所以一开始,就引来高度关注,猜测来自外星文明、域外文明等,众说纷纭,不绝于耳。
追根溯源,三星堆文明其实并非突然出现,来龙去脉虽说很难完全复原,但可以大胆猜想的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
大约4000年前,因华夏与三苗之战迁徙而来的鱼凫族(束发样式的圆顶铜人),他们带来了中原文明;再到3700年前,自干旱的甘肃青海而来的蚕丛族(编发样式的平顶冠铜人),其中就有国破逃亡的苏美尔人后裔,带来了金杖、面具神像为特点的西亚宗教文化和发达的青铜锻造工艺;还有来自鄂西地区的柏灌人(盘发辫样式的铜人),目前出土神像数量极少且无黄金面具人像,他们的加盟,最终形成三星堆文明鼎盛时期,三大部族共处共生,栖居近千年。
有意思的是,出土的大量人头像,数量最多的是蚕丛族,包括大体量的青铜大立人,带黄金面具的人头像,还有纵目飞耳传说中第一代蜀王蚕丛特征的大面具,说明蚕丛一族拥有至高地位,正好与古史书记载的“先称王者蚕丛”一致。
直至3100年前,三星堆文明衰亡,似乎突然消失一般。有说法是部族战争,源于祭祀坑中大量出土的被有意破坏和焚烧的器件和祭祀品。而事实上,从1号坑到8号坑,每相隔某个周期,祭祀方式神谕重大决策或者新老交替,三星堆文明采用其他区域不常见的方式,也就是破坏、焚烧和掩埋上代的祭祀器具,这种壕气看其繁复的组件和大体量就可见一斑。究其真正的衰亡原因,其实也不特别。
三星堆遗址依江而建,考古泥沙堆积和覆盖情况,水灾甚至洪水灾害首当其冲。考究古气候也可发现那个时期,阴雨频繁、洪水泛滥,对以粟米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而对三星堆政权维持造成致命威胁,直至联盟土崩瓦解。其中鱼凫人迁徙到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文化内涵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但青铜技艺明显低于三星堆文明,最终被杜宇打败,创建蜀国,后被并于华夏版图,考究之后出土的文物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至于其他部族,考究古籍和文物文化,大致可看出端倪,蚕丛人及部分鱼凫人向云南迁徙,柏灌人向广元、陕西等北地迁徙。
如此看来,三星堆文明的繁荣是多种文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消亡正是联盟分崩离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将文明辐射和延续到更多的地方。
判定文明的程度,不只是出土的器件,更重要的是城市。遗址古城墙、规范繁复的祭祀礼仪、城市布局和建筑群等都是这样的实证。还有最重要的——文字。
文字与符号不同,不是随意的、零碎的,正是商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才能逐步解读出商周历史。以玉琮著称的浙江良渚文化为例,良渚玉文正是刻在玉器上的,沟通传承也好神谕负载也罢,成为必然需求。对于玉器和青铜器文化如此发达的三星堆文明,考古出土的文物尚无发现文字踪迹,的确很不寻常。只有从少量流落民间疑似三星堆出土的铜拓片上,可看到其上錾刻的形似文字的字符。还有出土文物几乎都是来自于祭祀坑,尚无发现墓葬,除祭祀品的其他信息都不可考证,说不定就有文字信息,也能补充历史碎片或证史猜想。
如果说三星堆文明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文献文物推论考据,而更让人迷惑的种种未解之谜还在等待着破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