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事欣求净土

慧净上人慈悲开示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2人  佛修

有一首偈子说:

恒须隐密有三事:隐密自己之功德,隐密他人之过失,隐密未来之计划。

恒须隐密有三事,第一点“隐密自己之功德”。为什么要隐密自己的功德呢?功德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凡夫的有为法;一种是属于圣者的无为法。

我们做一件善事,不管内容是什么,都是一种“德”,可以带来福报。但“德”分阳德与阴德两种,如果自己将善事功德宣扬出去让他人知道,属于阳德,阳德的果报比较小;为善不欲人知,这是阴德,阴德的果报比较大。能够隐密自己的功德,就是将阳德转为阴德。而隐密自己的功德也是谦虚不骄慢的一种态度,一般人会想将自己的优越、才能以及自己所做的善事、好事显扬出来让人家知道,这其实是因为贪、瞋、痴、慢、疑的骄慢个性在作祟。因此,我们要降伏骄慢,培养谦虚,对自己所做任何功德,不论大不论小,都要隐密。

与此相关的性格是“稳重”的个性。培养自己稳重的个性很重要,个性不稳重修行就不踏实,因此修行人要有稳重的性格。有的人做点好事,就像小人得志或爆发户一般,巴不得赶快宣扬让人家知道,这也可看出个性轻浮急躁。这是讲有为方面的功德。

什么是无为的功德呢?就是所做的任何大、小善事都认为是自己份内之事,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别人,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宣扬的。他体悟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一切众生都是一体性的,没有自他、你我、亲疏、恩怨,所以他对任何人所做的善事、好事,都觉得是为自己而做的,这就进入无为法、无功用、无分别,也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没有我,没有对方,没有所做的这件善事。

这样的境界,凡夫是做不到的,所以也不用高谈阔论,就先依我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去做就好,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就一方面向往佛菩萨,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后一步一步的学习,这样才不会成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以上是就“隐密自己之功德”来说。

第二点“隐密他人之过失”。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善覆他罪”“忠恕之道”。

我们有过失会怕他人知道,同样的,别人有过失当然也会怕他人知道,所以我们要为他掩盖。一个母亲,如果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过失会不会为他掩盖?一定会,因为是自己的儿子;那如果是仇人的儿子有过失,会不会为他掩盖?就不一定了。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体谅心,把别人看成自己。

小的过失我们要为他人隐匿,大的过失更要为他人隐匿。因为小的过失影响比较小,大的过失影响比较大,如果一旦宣扬出去的话,对人产生难以弥补的伤害那怎么办呢?

女众在某一方面属于弱者,所以不仅对于男众的过失要掩盖,对于女众的过失更要掩盖;一般人的过失要掩盖,父母、祖先还有师长的过失更要掩盖,因为一般人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可是祖先与师长是我们的亲人、恩人;个人的过失要隐匿,团体的过失更要隐匿,因为个人的过失影响是一个人,团体的过失则是影响整个团体;下劣者的过失要隐匿,高德的过失更要隐匿,因为一般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会注意,但对于一位众望所归的人,如果把他的过失讲出来,影响范围就会很广。

所以学佛人要自省己过,善覆他罪,最好是自己的过失看的一清二楚,但对别人的过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看到别人的过失,听到别人的过失,也要忘记别人的过失,忘记别人的负面缺点,尽量想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一定有优点,修行人应想对方的好事,想对方正面的事。

近代有一位王善人,他说存人家的坏处就是“存阴”,存人家的好处就是“存阳”;存阴就像亏本,存阳好像获利,是存金存银。真的是如此。

我们心中本来并没有对方的好与坏,心是平和的,突然间存进了对方的坏,岂不是我们内心的仓库突然间增加了垃圾,而且放在里面发霉发臭,甚至会影响仓库内的其他好东西。所以对他人的过失不要看、不要听,若是看到、听到了就将它忘记。尽量看他人的好处,听他人的好处,在观念之中尽量存他人的好处,这是修行人的基本德目之一,也是培养慈悲所必须的。平日这样,日后有因缘见面的时候就不会浮现这个人以前做了什么坏事的影像,而是会以正面来看待他,这样散发出来的就是正面的磁场,彼此之间就会有好因、好缘,就会很好相处,所以尽量要存阳,不要存阴。

一个修行人不管别人对他怎样,甚至骂他、诽谤他、伤害他,都是逆来顺受,是不会记恨,也不会以牙还牙,思维将来要怎么样报复他,修行人是不会这样的。

学佛的人不但要善覆他罪,也不记他人的罪,更不会想将来去报复他;即使他发生事故了,譬如发生车祸或是生了大病,或生意失败亏本,我们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是悲心的德目之一,也就是六度当中“忍辱度”的“忍”。甚至如果能进一步去援助他,比如他生意失败亏了很多钱,我们刚好有一些钱可资运用,就援助他;或者他生病住院,没有钱,我们就替他付医药费。能够这样的话,就是布施恩惠。这样的悲心德行是学佛人应该要学习的。当然这违反常理,违反人性,可是我们是学佛,就要了解佛性,了解佛的慈悲,我们是凡夫当然不可能学得到位,但就是尽量薰习。

宗风有讲,要“让美归功、分怨共过”,一般人讲“隐恶扬善”,隐恶扬善是德,让美归功更是阴德,分怨共过则是盛德;如果能够不惜自己受污染,也要利益他人,甚至救他人,那更是盛德中的盛德。

一般人都是爱惜羽毛,爱惜自己的名节,希望自己永远被人赞美;但假设能够利益对方,自己被他人误会也能够承受,眼中所想的都是对方的好处,以及如何给对方带来离苦得乐,自己再怎么样牺牲名节都在所不惜,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更是一种接近无我的境界。

凡夫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起心动念都是先为自我,也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对“自省己过、善覆他罪”“隐恶扬善”“让美归功、分怨共过”“为天地包荒掩过”甚至“不惜污染自己利益他人”这样的内容就要常常去薰习。还是那一句话,要“融为骨髓,化成个性”。

另外,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十重之中第七条说:“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有过失自己承担下来,不但不去指责对方、批评对方,反而是体谅对方,更要为对方承当。这是戒律,是佛陀对我们修行人的规范;尤其是出家人,依佛出家,在佛前郑重宣誓,誓守戒律。因此,出家人应该忠于佛,敬重佛的戒律,忠于自己的誓约,敬重自己的誓言。所以这条戒律我们应该好好吟咏学习。

感恩上人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