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或B选谁?人生可能要做第三种选择
A或B选谁?人生可能要做第三种选择
成长的影子 成长的影子 2018-08-14
2017年12月5日 早晨浓雾弥漫在德新镇的各个路道,介于安全因素,我不得不把车速降低在30码左右,透过头盔,看着面前缭绕着的雾气,似乎要从中看出些什么才能更安心,如若不然,就像是跌进回忆的漩涡般,一直抽不身和意识来,只会逐渐沉沦于那种朦胧且毫无觉知的感受中。
好在车速控制得体,在车流中也不会太紧张。脑海里想起一个人,暂且就取名叫Z吧,他曾经建议我不要骑摩托车,说很危险,我一直想着,当初选择时,自己的选择是A,那么B就不会再考虑了,除非有C选项,才会和A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再做决定。好比当初Z的这个建议,我并没有否决,也没有遵从,而是一直在等时间,等着自己可以去选择C的时候再行动。可惜,Z不会再看到我做其他的选择,因为他于我之前先做了其他的选择。
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又极速得流淌而过,当有人说:“你回来了,真好。”而我的回答是:“我一直没有离开。只是被离开而已。”后来静静的回想,发现,还是自己错了,好比当自己变身为一项选择时,选择权就已经在别人的手里,因为被选择的人,真的毫无挣扎的空间和余地。
你可以选择和我说话,也可以选择和B说话,当有C出现的时候,或许你就会去选择C,只是,我们应该更有礼貌得进行交流,尽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平和而高效地沟通。
哪怕是做为选项,也要有自己的意义,尊重存在的价值。
今天下午的一堂课,一位老师和学生便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悟。
由于廖老师要处理一些学生档案和资料问题,早上到办公室以后,他便叫我联系张鑫,问他有没有空过来代一两节课,用他的思维和知识水平带给孩子们一些新的刺激。廖老师心想的是减少我的压力,因为我还有一年级的课要上,而我更期待的是,张鑫带给学生课本以外的,他的见识和见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一些认知。
这个十八年前在这里读书,如今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明年3月毕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周五回了自己的母校。一个像是民国时期走来的先生,浑身上下都有一种文艺且平和的气息,走进母校说:“因为回家一趟,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在家,希望能回母校帮帮忙,改改作业,做做杂事。”
在我和卓老师看来,大家很需要学习这种心境。
已经有了手里的东西,而且完全能够掌控好,再去用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力所能及能够帮助到他人,影响到他人的事。
他的英语口语很不错,像是专业英语学者,实则是学习和工作中常运用,所以更有一种自然的味道,由于不是师范类专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他并不会使用课堂技巧来控制学生,更多的是尽量去引导学生,介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太强,逻辑性太差,所以标标准准的讲授某些知识时,课堂的纪律不能完全掌控。这也是我的心病,毕竟四年级和一年级也是很难完全被我“牵着鼻子走”的。从这点来看,张老师更适合去教高段的学生。
但这并不妨碍他带着学生跟着他的见闻去认识一些新的东西,从而意识到好好读书并不是鸡汤文说的那样,没有用。
张老师拿着自己准备的U盘,准备跟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从母校毕业以后近年来的所见所闻。
他从学校操场一角开始讲:“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这里是哪里?”
他举起右手,示意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想以抢答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操场!”
“恩。很棒。这里呢,是老师十八年前在这读书的时候,升旗的地方,我以前是升旗手,现在已经换了是不是?那么接下来看看这些图片。请问有没有谁知道这里是哪里?”
就这样,张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分享里他在成都、西安、南京、上海、长沙、以及美国夏威夷等经历和见闻······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经由科技部批准建立,在全国目前有共有六家,分别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而张老师去学习的地方是湖南长沙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讲到南京时,有一张他和朋友的合照,由于未取得照片上另一个人的同意,在此不做分享,而那个人叫“张杰”,刚好是我认识的一个张杰,并非歌手张杰。而后说起去湖南长沙的橘子洲头,同学们还没有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对历史的了解也并不多,所以这里并不是热点讨论,但毛泽东的词历来都具有一种气势美,根据所写景物和当下环境的不同,气势也有不同的恢宏如毅之味: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享完国内的一些见闻,他又给大家看了自己的护照,样式应该是前几年的,跟最近几年改版以后的有所区别,顺势教了同学们单词“passport”,鼓励他们学好英语,方便出国以后跟其他国家的友人进行交谈。虽然在未来机器和人工智能(AI)的应用会逐渐普及,但是作为个体应该具有的技能素养、能力或个人素质,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并形成独立意识。
在移动黑板上,张老师画了一个中国地图的缩小版,然后抽学生起来回忆之前提及到的城市,并在图中找到城市大概所在的位置,由此逐渐进入这节课最为精彩的部分。
“好,现在开始,同学们有任何需要提问的地方可以举手示意,同学提问老师,同学提问同学都可以。”
后来,由于资料的整理,回家较晚,刚好摩托车也不适宜的点不燃火,电子打火器在冬天老是会处于“休眠”状态,我就只好在天色将近的时候,使劲在教室后的停车场打火,边打火边再回想学生所提的这几个问题和张老师所讲的故事。
“为什么日本那么小,以前还要打我们中国?”A同学问到。
这是我印象中第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张老师先是询问其他同学能否回答A的问题,B同学说:“冰川融化,他们的国土会被海水淹没,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领土才想到打我们。”张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并示意其他同学看是否能补充,同学不能补充的才由他或我来补充,只是对于思维的不同,我更多的陈述性话语并不易取得学生的认可,相反他用故事来讲则更能使得学生理解。这一点也值得我学习。
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大家都不难发现中国国土范围之广阔,了解洲和洋后,话题到了日本这个国家,四年级的语文中一些文学作品和文章涉及到日本,廖老师在讲解中也提到了一些历史,而有些同学带有一定的偏激思想觉得日本人都是坏人,在此做了些修正,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态下去辨别一个人的品行这样的字眼他们也不会懂,所以便把话题引到了第二个印象深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C同学说的:“氢弹和原子弹到底哪个威力大?更厉害?”在我的思维里,对这些并不是那么了解,所以如果是我来回来,除了说去查找资料以外,不能做出明确的回复,男孩子对这些事物的了解往往比女孩子更多,而全班的“men”还没有真的成为男人,所以解答的时候更像一种辩论而非正式的辨论。张老师看着同学们,选择了一种简单的思维让他们理解:“好比我现在是一颗氢弹,但是我的块头大,一米八几,而你,是一颗原子弹,但是你的块头小,比起我的质量、体积都要小,所以通过核技术释放出来的威力自然就比我的要小。我这样来回答你的问题,请问你满意吗?”
虽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强,但是在线性思维里面,没有逻辑性的发散性思维就如同一只勇往直前的“小猪”,更多时候的时候不会转弯和转换角度。但是作为引导者或传授某些知识的老师和家长,换一种思维和方式或许也能帮助同学更好的去理解和接受新鲜且具有挑战的事物。除开必要的时间和练习做的沉淀,其他情况下,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接受更能促进学习。
第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是G同学说的:“为什么要打仗呢?”孩子是天使,在某些方面他们的天真和纯洁就像栀子花、茉莉花、丁香花等等寓意纯洁而又美丽的花朵一样,尽管他们并不能真的成熟得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所能付出的供应,但是他们的心都是渴望真善美的,好比我们大多数成年人一样。这个问题也是我以前发自内心想要问的,特别是在了解到历史进程中的种种血淋淋的事实时。但是我并不能真的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我可能知道了为什么要打仗。“好,这个问题我们先听尹老师给我们大家讲一讲她的看法,然后我们其他人再一起做补充。”没想到张老师会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之于我有限的见解来看,就像日本在过去会选择侵占中国一样,那是一种对有限资源的无限需求和扩张的占有欲,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听得懂我的言论,“我的梦想之一,就是希望世界第三次大战不要爆发,因为爆发战争对我们民众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而我的观点来看,就像日本会选择侵占我们中国一样······”Y同学说:“那为什么不能把中国的一些土地分一点给他们日本?反正中国那么大。”
“那,我换一个思维来问你,如果是我向你要钱,你很多钱,你会给吗?”
“嗯,会啊。”Y同学似乎都没思考,直接就回答了我。“那明天我也要呢?后天我也要?大后天我也要?往后的每一天我都要?”他开始笑着摇摇头,“还有我们班这么多人,如果都来要了呢?而且都是从今往后每天来要,你觉得能给吗?我这个去讲你能不能稍微理解一点,为什么中国不能给日本分一点土地?”Y同学点点头,然后笑着说:“还是不能给的。想想真的太恐怖了。”而就在我和同学进行探讨的时候,张老师想到了一个更好的说辞来让学生理解:“好,现在可以听我说一个故事吗?”
大家会过身,看着张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如果这是一个蛋糕,本来是我们四个人分,我们四个人刚好可以吃饱,平均分不会有争抢。而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名字所以都算上的话可能更多,那试想一下,如果是200多个国家都来划分这块蛋糕呢?够不够吃?会不会饿?”同学们已经在台下感叹了,“天啊,简直是不够啊。”甚至在有些同学看来,是不够塞牙缝,但是我们想解决G同学问的“为什么要打仗?”这个问题,就是不希望打仗,在A和B两个选项里,我们解释了很多东西,都是为什么要打仗的,而内心希望不打仗,那么真的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很少,C选项到底在哪儿呢?
张老师提到了一点,甚至在经济学来说,适用于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文明活动当中:“因为蛋糕太小了,所以我们有了争抢。但我们为什么不一起把蛋糕做得更大一点呢?大一点适合我们吃,够我们吃,再大一点,再大一点。适合我们所有人都吃呢?而且我们有工厂,可以不断的生产。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科技还有技术来达到这一期望······”
技术科技都是手段和工具,而这些可以使用的方式方法,而驱动的力量则来自文化,来自内心善和对真知永远的追求。
后来再回想起来,还有一问题,是周同学问的:“张老师,你去了这么多的地方,那要花好多钱啊?”
张老师笑了笑,说:“你们也可以。因为努力读书也可以挣钱。这些钱是奖学金,我们可以努力学习,某项体育好,或者乐于助人这样就容易获得奖学金,所以你们也一样。”
这让我想起高中学的物理“永动机”,还有前几天看的新闻推送“日本计划建成海底移动城市”的消息,真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是,资源的再生和循环使用,将有限的转变为无限的,在A和B的选项中选择谁呢?就像人生一样,或许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第三种答案C,我们活着,有时候真的不只是为了活,或许我们活着的意义,在于寻找到第三种答案,这个选项C就好比我们所有人内心最空乏和匮乏的东西被填满一样,可以把有限的东西变成为无限,哪怕是有限的生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无限,又何况是其他的东西呢?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也是收获颇多。甚至说,为什么学习,为什么活下去都更明其意义。
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地点和社会背景而有所变动,但宗旨是不会改变的。
很感谢你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谢谢你们的存在,因为你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将“有限的东西变成无限的可能”,我们才能一起,在A或B选项中,努力地找出选项C,给人生交上一个更好的答卷,不为满分,只为进步。
加油~爱你们,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