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历史

回乡偶书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44人  胡林海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就在徽州。可见,徽州之美绝非一般,是你的想象力所无法抵达的,趁着清明小长假,让我带你去领略一下古徽州千百年来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徽之源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徽州古城到处张灯结彩,各种梅花次第开放,一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盛景,有红梅、绿梅、朱砂梅、美人梅,尤以素心腊梅和复色梅引得众人喜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在徽州古城的各个角落,一丛丛,三五株开在春风里,有的婆娑满枝,有的含苞欲放,映衬在斑斑驳驳的灰黑古城墙上,虽然天气仍旧风寒料峭,看到梅花姿意盛开和高高挂在城墙上的大红灯笼相得益彰,心里暖暖的,一幅春到江南的美丽景象。

腊梅花竞相开放 徽州记

     

      从徽州古城门进入,左手边是古徽州府衙,右手边是谯楼,正对面是阳和门,穿过阳和门见到的就是被世人称为“东方凯旋门”的许国石坊,这座石坊高大巍峨,整座石坊的结构由两座三间四柱三楼普通牌坊和两座单间双柱三楼普通牌坊组合而成,平面呈长方口形。一般纪念性牌坊均是坊主逝世后建造之物,唯独许国石坊是在其生前建造的,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史和中国牌坊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平常我们见到的大都是两脚或四脚的,而这座石坊却是八脚的,所以又称“八脚牌楼”,乃世界所罕见。

       

许国石坊

      许国是徽州歙县人士,嘉靖乙丑年的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石坊最为显眼的匾额上的题字出自江南才子董其昌之手,石刻技艺使其书法更显遒劲端庄力透石背,接榫固石,通体锦纹,此为许国石坊一绝。“大学士”三个大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上书“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这是许国的的全部头衔。(“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皇帝的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教育部长和外长部长,“武英殿”是皇宫内许国办公的地方,“大学士”是内阁成员的称号。)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皇帝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上沐皇恩

      关于这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众多到处都有。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皇帝面前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君无戏言”,皇帝开金口当然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正大光明“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中和街上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便拐进旁街的胡同内,一下子就感觉到进入了另外一个小世界,这里静谧而又安祥,时光仿佛停滞不前,定格在历史长河的某一个光环中,在这里可以放松身心,抛开一切凡尘俗事,尽情感受徽蕴十足的中国蓝,碎步行走,静静聆听,时不时触摸着老房子转角的青石砖,夕阳斜照在斑驳的老宅古井上,感受到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心会安静下来。

徽之蓝

      走在古色古香又长长的街巷中,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就散落其间,小北街上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便是大家所喜欢和爱戴的,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竹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这也是先生的人生格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的高尚品行。他不光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可见行动比知道更重要。我在上小学时读到他的那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曾经激励我多少个日日夜夜,今日读来仍旧热血澎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行知先生手书

      在打箍井街上有国画大师,人民艺术家黄宾虹纪念馆,他钟情于故乡的山山水水,他的画作为“新安画派”增色不少。纪念馆属典型的徽派建筑,灰墙黛瓦、天井私墅,石雕砖雕一应俱全,尽情体现徽州三雕的超高技艺和匠心之作,技术可能会流失,但文化一定能传承,从细腻的雕刻纹路上仿佛可以看到徽州文化的历史流淌……

     

黄宾虹雕像

     

精美石雕

      斗山街曲曲折折,中间青石板一块连着一块,两边铺满鹅卵石,街坊四邻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每一幢老宅子都有一段让人猜不透的历史传说,如今络绎不绝的旅行者纷至沓来,重温戴望舒笔下名篇《雨巷》的那种悠远意境,只是不见了撑着油纸伞的女孩。

墙是灰的,天是蓝的 岁月静好

        每一次回到徽州老家,都要去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古坝走一走,寻找那份久违的安逸和心中的净土。渔梁古坝,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漫步坝上,感受当年徽州女人站在岸边,一手遮住打在脸上刺眼而冷冽的阳光,一手挥挥送别新婚不久的丈夫,他们手握油纸伞,肩背包袱巾,包袱内简单几件换洗衣服,自然少不了妻子给纳的一双千层底,站在船头上像是侠客出征般英武,却没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情壮语,只有几句“照顾好父母,照顾好儿女”,“等着我回来”这样朴实无华的言语,在船家的多次催促后眼含热泪,依依惜别。

渔梁古坝全景

       

     

江南都江堰

      一叶扁舟顺江而下,颠沛流离,前路漫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的怀抱,在外给族人跑堂或经商,功成名就能闯出一片乾坤的便衣锦还乡修祠造宅光宗耀祖,有的三五年都回不了家,甚至有的人客死他乡再也回不去,正如当地民谣所唱得那样:“做得生意,儿哪,娘的心头肉;做不得生意,在外成鬼也孤幽”。如今山依旧清淑,水依旧清澈,而两岸民居再无往日繁华富庶,江面上再无百舸争流千帆点点的盛况,在当时尽管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较公路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交通运输线了,每年都有大量的徽州木材、茶叶等各种特产经由新安江转富春江入钱塘江而走向全国各地。乡人们经常念叨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正因为这种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力量造就了一支鼎盛明清三百年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商邦——徽商!

只舟往来不见千帆点点 三角梅恣意盛开

        古徽州“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有盆地也有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她产生念慕之情,甚至“爱其山水清澈,遂久居”。

        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享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之美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