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孔Sir收藏

能力?利益!破解产学研医合作

2018-04-22  本文已影响5人  孔祥勇

“产学研”合作一直是热点,尤其随着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政策层面得到大力的支持鼓励。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事业单位,产业每次在合作时问题很多,都很头疼如何落地呢?是能力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天高任鸟飞,产学研医创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现任教师,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的普通一员,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思,跟大家分享下,供借鉴。

1. 目标不同:高校对教师和学术专家的考核是以论文和国家纵向项目为主,这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论文产业”已经很大,但据国外统计,质量堪忧。这也就是以考核为目标的论文指标实在不是广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待见的,却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做的事情。国家的纵向项目以解决国家重大基础性工作为特点,出钱方是政府。这也就决定了其受益主体是国家、社会。而在实际上,科研人员以拿项目为核心目的,却很难保证结题质量。这个及时不展开大家也知道,很多都是PPT和论文报告交差的,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说这个不好,毕竟如果都没人搞基础研究,国家的科技无法进步。但是要求所有学科都搞基础研究,那么谁来负责转化、应用、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呢?

2. “产学研”项目特点:合作的时候,企业项目往往是“横向课题”,特点是:钱不容易拿,结题要求高,时间要求紧,经费上不一定能保证。有些企业合作即不放心,也怕花钱!作为高校老师来说,时间紧,做的投入和收益对自己的论文和纵向项目来说意义不大,哪还有更大驱动力来做这个事情?同时,很多老师本身是理论派,缺乏产业工作经验,对生产实际不了解。企业是面向社会和用户的,他需要全面的专业性,而非狭隘的研究领域。这也是往往很多埋头苦干的高校老师的视野不够广,对产业问题研究单一所形成的“知识性障碍”。

所以产学研合作即是个目标不同的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

3. 利益:产学研合作看上去是企业和老师的合作,但中间却有个最大的参与方“学校”。哪些成果是高校的,哪些是个人的?高校在成果转化应该拿多少?教师个人拿多少?是否能落实?我想参与过的老师都有一把辛酸泪。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已经逐步提高科研主体——教师的奖励比例。但很多细节是没有落地细则的,老师不敢动,学校不知道怎么管。也就最终扯皮或者不了了之了,谁也不想麻烦!企业最想要的是利益最大化,同时降低合作风险。

4. “产学研医”——医疗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那就更负责了,因为还有两个国家单位,高校和医院。我想提到这些,广大医生和高校老师心中有多少只马儿在跑~~~ 同样的问题,医生的专业知识、经验及如何跟单位去谈利益分成?

所以“产学研医”看上去美好,却环节复杂,利益分配和诉求,权利责任不容易分清很难开展。

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产学研医合作的时候,企业往往希望找到国内顶级的专家,学术上大牛,单位越牛越好,医生也是院士专家最好!那么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举几个例子:

A:很多医生知道,评职称看的不是看病的临床经验和能力,而是论文!论文! 论文!职称升上去,各种平台一介绍,患者是看到的哪个职称高,就是专家了。作为信息不对称的患者,他这么想是理解的,但实际上真正看病好的,并不一定是职称越高越好,就像我们高校讲课能力,据不严格统计:讲师的评教比教授高一样。当然相对来说,职称越高的,还是在能力经验有相关性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职称制度,而是说要更科学,更多维度来考核。这是大问题,我们不展开。

B:笔者在医疗信息行业深耕多年,水平有限却也算资深了。与某些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相识,还偶尔参加一些学术和公司用户大会的演讲。做个广告:我们的专业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但即便如此,上市公司做产学研合作要建联合实验室,却选择了211、985高校虽然他们没有想过专业,原因大家自然都懂的。撇开整体教师实力来说,毕竟我们有个对口专业,上市企业为啥选择更好地大学合作,原因不过就是对上市公司的“名头”更好。我们不能酸溜溜的说“花钱买名”,但国内企业的浮躁也是和社会一样,谁不想强强联合呢?自然都是找比自己更好地合作方。建设的内容,因为我对企业和高校都了解,大概也就是停留在学术交流层面的合作,这也是我的吐槽绝非没有调研的“乱讲”。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企业搞产学研,本身出发点也不是真想做更好的东西。他们宁可招国外海归博士自己搞!

但我们又得说,涉及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产业的研发,岂是招几个海归博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积累,需要除了技术之外的行业经验,医学专家的参与。否则这事是很难达到目标的。

6. 怎么办?吐槽归吐槽,我们最终是希望探讨建设性的意见,对“产学研医”各方的合作和各自发展有益,不然,即使文章10W+ 于医疗科技产业也毫无意义。更何况咱们做严肃专业工作的人还真不不会写。

高校:对高校老师来说,如果你的成果技术都是国家和学校拨款,就一定要让自己的成果转化时更多的分享给单位,自己毕竟是在平台和国家投钱给你做这个事。这也是高校鼓励的;如果你连经费支持和设备条件都没有,你完全自己搞,自然你也就可以更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智力和技术产出了,也不用害怕。这就是让国家的钱不能百花,作为科研人员,不要浪费国家的钱,也不要挖空心思去想着“骗经费”,真的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做点有价值的事情。社会、企业和未来总会为你的工作买单,虽然辛苦!

企业: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求大、求快。要投入更大的人力、资金来做研发和创新。最近中兴被美国封杀的事再次证明一个没有研发和技术积累的企业随时可能被“封杀”。我们很多都知道,国内企业的研发经费少的可怜。美国一般不低于10%,中国的数字,我们不好意思报。大家看看很多企业,特别是医疗器械行业,有的研发基本是0. 即使年销售额几kw这个级别的多数公司规模都很低的研发费。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市场、政策、产品本身多方面发展。我给的建议是逐年逐步提高,一开始比如拿出利润的1%开始,逐年累加到5%~10%。要投入!千万别小气,很多成本可以控,研发,真的不要控!中兴通讯的问题只是一个起点,暴露了国内企业缺乏研发的整体问题。

医院:医院相关建设的审批权在领导,使用权在医生,创新和应用的主体也是医生。激活医生,给他们更多选择权、创造权。不要逼他们去拿不该拿的,而是让他们去光明正大的去考自己的技术、专业、资源来获取合法收益!这才是医疗改革的命门!

总结:

1.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找到愿意投入研发的创新性企业;

2. 高校是技术和算法的智库宝库:找到即懂理论又懂产业还有渠道的学术专家,既想做事,又有一定经验的教师;

3. 医生:找到既懂临床又懂科研有创新思维愿意合作的医生,当然最好还得有点人文或爱好。

4. 产学研医平台加入联系:孔祥勇微信:178447180,网站:www.healthit.cn,服务号:HealthIT

希望“产学研医”助推医疗改革和医疗科技行业变革才会早点到来!

                孔祥勇 2018.4.22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信息工程所

                上海生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www.HealthIT.CN产学研医发起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