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如何搞?

乡村振兴系列评论之一:长远之策 系统工程

2018-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2dcbb77d11e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和长远之策。对于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评论。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央关注的重点。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去年12月28月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绝对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长远之策又是系统工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包含了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未来的农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把这张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持久艰苦努力。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些年来滨州的“三农”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产业持续高效,创造了“滨州模式”,被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称号,各种现代农业组织蓬勃兴起;经过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旱厕改造和“煤改气”,使得农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经过各种新型培训,农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青壮年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这无疑消减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并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因循守旧的旧思想老观念仍有一定市场;很多农民的生活水平仅够温饱,距离小康还有相当距离。

为此,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为农村增加活力。从产业发展到乡村治理,从改善环境到推进文明,都需要结合乡村的自身特点,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制定更能激发活力的机制。

必须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的产业成长需要良好环境,农村亟需相应的人才回归,这些都需要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必须打造稳定的干部队伍,为农村提供保障。帮扶干部和农村干部,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要把选配帮扶干部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制定激励体制,让他们真正“沉”下去,同时,选优配强村班子,与帮扶干部一起形成合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