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P53-62

2017-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be4b6c88d57e

P53

第二节 听法的发心

闻法方式,分为发心和行为。发心,就是“三要行”中的前行,包括了大乘显宗的广大意乐菩提心,以及密宗五圆满净观的清净心。行为,则包括了应断除的三过、六垢、五不持,以及应持的四想、具足六度和其他举止。

「一、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两大要素——悲与智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作为因,通过具足六度或十度之道,获得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佛果。因此,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

菩提心,要具备慈悲与智慧两个条件:(1) 缘众生的大悲心: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究竟能成佛;(2) 缘佛果的智慧:也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想要成佛的决心。我们发菩提心时,念诵“为利益众生而成佛”,就包含了慈悲与智慧这两层意义。

为何慈悲和智慧如此重要?因为要能广大任运地利益众生,必须证悟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也就是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安乐,这是慈悲。如果舍弃了(接下页)


P54

众生,就是舍弃了悲心;舍弃了获证佛果,就是舍弃了智慧。只要舍弃了慈悲与智慧的其中一项,就是违犯了菩萨戒的根本堕罪。

或者说,虽然想到“为了利益众生”,但如果没有生起让众生成佛的心念,就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尽管想到要成佛,但没有想到为了利益众生,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这是不正确的悲心和慈心。必须想到为了让一切众生都远离苦因及苦果,下决心要成佛,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与慈悲心并不一样,两者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小乘的果位,只是断除了粗大的烦恼,微细的烦恼则是暂时压制住,并没有断除,所以小乘的果位,不像佛果一样广大。因为小乘欠缺菩提心,所做的布施、持戒、安忍等修持,都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原因。相对的,六度的实修,如果以大乘的大悲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摄持,就会变成证得佛果之因,变得非常珍贵。

成佛,需依靠众生

虽然在法界实相上,诸法平等无二,没有众生与佛之分,没有轮回与涅槃之别,但对于凡夫来说,现阶段的修行目标,就是脱离生死轮回,证悟成佛。要达成这个目标,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想成就佛果,最大的助力来自众生。

我们之所以一直在轮回转生,是因为和众生的业债还未清净。业债,就像借贷未还一样,除非还清了债务,否则债主会不断索讨。同样,在轮回的无数转生中,我们对众生做过的任何罪业,都会成熟为恶的果报,让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受着各种痛(接下页)


P55

苦,却不知其因。既然造业的对境是众生,那想要清净罪业,也要依靠众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众生对我们有极大的恩德,因为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众生作为对象,才可能发生。例如,没有众生,我们如何修持布施,以此对治自己的贪执和吝啬?没有众生,我们如何修持安忍?没有众生,我们也无法放生,就不能以此忏悔罪业,累积解脱的资粮。没有众生,如何修持四无量心?如何发菩提心?而无法生起菩提心,就无法圆满六度,更不可能证得空性智慧而成佛。

由此看来,我们依靠众生,累积了无边的善根资粮,并在未来不断利益着自己,最后成就佛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太大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善行对众生的帮助,却非常微小。例如,布施财物时,众生只是当下得到一些钱财;对众生安忍,只是让他们少受一点暂时性的伤害;放生,也只是解救了一次的生命危机。

总之,大乘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如果以自私自利之心来闻思修行,所修的就不是大乘佛法,更无法成佛。唯有依赖广大众生的力量,才有可能成就。从现在开始,要对只求自利的心态和行为,心生厌恶,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想到让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

而所谓的以发菩提心摄持,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人天福报,乃至成佛果位,而去做每一件事。或者说,只要能利益众生的事,就发愿去做。

所以,不管你学佛多久,作任何善法之前,就要想:“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闻思修,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能离(接下页)


P56

苦得乐,从轮回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究竟都能成佛。”

知母、念恩、报恩

但是,菩提心是一种广大的无私心量,不容易真实生起。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实际观修,只是嘴巴上说说:“为了利益天下一切众生,我要如何如何”,也会成为一种口号,没有实质的意义。

为了能顺利生起,依照知母、念恩、报恩的观修步骤(注解1),是非常重要的修持,也是每次修法之前,应该生起的心念。这也是不共前行的四无量心、自他交换等愿菩提心的观修基础。

1.知母

我们这样思维:我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已经轮回过无数世了,曾经多次生生死死过,也曾经反复投生到每一道中。除了地狱众生和多数天人以外,没有母亲就无法出生,因此,遍尽虚空的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

虽然今生不是,但是以前一定做过,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很多次做过父母,次数多到实在不可思议。就以这一世的母亲来说,也曾经无数次当过自己的母亲。

2.念恩

刚生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母亲慈爱养育,我自然会死亡。


注:

1 在噶当派的教言中,阿底峡尊者传下了“因果七要义”来生起菩提心,依次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胜解信、生起菩提心。这里的“因果”,是指观修前一个是因,能产生后一个果,一个接一个生起,最后就能生起菩提心。


P57

母亲以最慈悲、最宽容的心呵护我,用温柔的爱语呼唤我。担心我挨饿,给我吃最好的食物;怕我冻着了,给我穿最好的衣服;生病了,为我担忧,细心照料;为我擦拭大小便等等脏物。

她教我怎么说话;扶着我,一步一步教我走路;耐心地教育我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她不顾罪恶和痛苦,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养育我。这不是几个月或一年,而是一二十年的时间,对我恩重如山。

3.报恩

以前,母亲将一切快乐幸福的事,都给了我,所有罪恶痛苦她自己承担。现在轮到我来报恩,换我来关心母亲有没有享受安乐,有没有感受痛苦。

母亲想要脱离痛苦,却不知道舍弃受苦的因——十不善业;想要得到快乐,却不知道修持得到快乐的因——十善业;经常颠倒因果。所以对她生起悲悯心,希望她远离苦因苦果,得到乐因和乐果。如果她能得到,该有多好啊!接着发愿,愿她远离苦因和苦果;然后发誓,我一定要做到让她远离苦因和苦果;最后,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具足大慈和大悲。

接着再思维:不仅仅人类,就算是微小的众生,他们也是希望安乐,但所造的却都是痛苦的因。这些与现世父母无别,对我具有大恩德的众生,现在仍在六道中沉浮受苦。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心中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进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就像一群盲人在旷野中迷了路,彷徨无助,无所适从,十分可怜!

而我现在有因缘福报接触正法,能闻思修解脱之道,当然要报答所有众生,不能只是自私地追求自己的成就,将他们置之(接下页)


P58

不顾。因此,也像报答母亲恩德一样,以具备希求心、发愿、发誓、祈祷三宝的四个要点,祈愿他们远离苦因苦果,得到乐因和乐果,以此思维而观修。

如果没有静下心来,入座好好修持,就无法生起真实清净的菩提心。而且,不仅仅是打坐而修,下座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以知母、念恩来忆念修持。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伟大,无怨无悔,没有止境。没有当过父母的人,或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也许很难体会这种心情。这样的人,也许可以观察周遭的父母为了养育、保护子女的付出,甚至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令人动容的母爱。因为即使是孤儿,也无法在完全没人帮助之下,长大成人,一定会有恩人。有了这样的理解,比较容易对众生发出菩提心。

我们先从现世的父母开始,再慢慢扩大到周遭亲友,再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乃至对十方六道所有众生,发出广大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这是救度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修行成道的最佳妙方。

「二、广大善巧的发心」

密宗超胜显宗的四个特点

关于密法的殊胜之处,在密续《三相灯论》里提到:“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其中,“一义”是指显宗和密宗的究竟目标,都是成就佛果,目的完全一致。而“不昧、不难、方便多、为利根故”,则说明了密宗在(接下页)


P59

见解、行为、修行、根基等四方面,超胜显宗。

1.不昧:见解不愚昧

在胜义的见解上,显宗强调了远离戏论的大空性,但没有抉择(注解1)光明如来藏的本体,而密宗则抉择了法界光明与空性智慧双运的自性。

而在世俗谛上,显宗承认万法缘起而如幻,显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的见解,把不清净的如幻对境,抉择为五身五智的自性。相较于显宗,密宗的见解通达实相,以此而说不愚昧。

2.不难:行为不困难

显宗没有提到不舍弃五妙欲——色、声、香、味、触,而能成就菩提的妙道,只有断除了外境的五妙欲,才能成就。也就是说,享受五妙欲等行为,是必须舍弃的。

密宗则依靠殊胜的直指心性,可以将五妙欲直接转为道用。“转为道用”,并不是随意享用,而是享用时,已经断除对于五妙欲的执着。因此在一生中,就能通达心的本性,成就佛果,所以说行为不难,以此超胜显宗。

3.方便多:很多善巧的方法

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许多不共的修法,上师们也有很多诀窍的教示,以此而超胜显宗。(接下页)


注:

抉择:透过分析推理而得到确定的结果,称为抉择。


P60

4.利根:修行人是利根中的利根

通常来说,密宗修行人,在信、进、念、定、慧等五根,超胜显宗。尤其是证悟密宗甚深见解的慧根,以及不畏惧广大行为的信根,非常锐利。

“广大行为”,是指“不舍妙欲而转为道用”,“不畏惧”是对这个见解具足信心。如果过去世曾经修行密乘,积资净障,这一世具有宿世的因缘,就是“信根非常锐利”。而这一生具足宿世因缘,能证悟密乘甚深见解的修行人,就是具足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弟子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当下就可以证悟。

有些人认为,不舍妙欲而转为道用,就是可以随意喝酒、吃肉等,这是错误的理解。没有一定境界的人,不能以此作为借口,随意享用。例如,真正有能力将五妙欲转为道用的人,以咒语加持酒以后,就能转变酒的颜色、味道等等,喝了也不会昏醉。如果没有断除执着,以贪执心喝酒,就和凡夫喝酒没有差别,根本谈不上转为道用了。

五圆满的净观

密乘,是成佛的无上捷径之道。它有很多善巧法门,可以转变凡夫意识,不用作极度的苦行,也可以证果,而这些法门的基础,就是净观。净观,即是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的“清净见”,这是密法的核心。因为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依于心,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万法实相,是本来清净的佛刹土,所以将显现视为本尊,就具备了密法的誓言,如果将地看作地、将水看作水,就是破了誓言。(接下页)


P61

在听闻、观修、行持密法时,具足“住处、上师、眷属、法、时间”等五圆满净观,就是密法广大善巧的发心。如果不具足五圆满的净观,即使听闻或修持的是密法,其实也无法成为密法的根器。

1.住处、上师、眷属圆满

关于住处、上师、眷属的圆满,我们做以下观想:


P62

(1)普贤王如来净土观:我们观想所在之处是密严刹土;传法的上师是圆满法身佛——普贤王如来;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如来密意传”或“持明表示传”(注解1)的勇父、勇母等男女本尊众。

(2)莲师净土观:也可观想所在之地,是莲花生大师的净土——吉祥铜色山莲花光宫殿;上师是莲花生大师;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莲师的八大持明(注解2)弟子、二十五位成就弟子(注解3),或是勇父和空行等眷属。

(3)金刚萨埵净土观:也可以观想所处之地,是金刚萨埵的净土——东方的现喜刹土;上师是金刚萨埵;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金刚部的菩萨们。

(4)阿弥陀佛净土观:如果习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把所处之地,观想成阿弥陀佛的净土;上师是阿弥陀佛;自己和听法大众自性是西方净土莲花部的菩萨。

2.正法的圆满

所听闻的法,是正法中的大乘教法。这是正法上的圆满。

3.时间的圆满

从密法的角度而言,时间是“本来常有相续轮”,意思是永恒不变。因为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之分,恒时住于世间说法;正法也没有兴盛和隐没,永恒不变。这是时间上的圆满。


注:

1 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此为密续三种传承的其中两种,第三种是补特迦罗耳传。

2 八大持明:密宗八大修部的八位印度大成就祖师。

3 莲师二十五弟子:藏王赤松德赞时,莲花生大师应藏王迎请到西藏,为国王及大臣等讲授密法,因而证果的二十五个弟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