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风何时才能吹到汴梁

2020-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鲁青_
《一禅小和尚》

一禅问师傅,“师傅,长安的风何时才能吹到汴梁?”

师傅说,“不知道。”

一禅又问,“那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时候心里也会害怕吗?”

师傅又说,“不知道。”

一禅接着问,“那我们中午吃什么啊?”

师傅说,“吃爱问问题的小和尚。”

朋友问我,“长安的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长安和汴梁,都已成为回不去的历史。

邯郸学步

《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上学的时候觉得这个燕国人很傻,为了学别人的东西丢掉了自己。后来我们都走上了这条路,用尽全力去追求别人的生活,反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小时候会觉得赵括是一个很菜的将领,第一次打仗就把赵国的家底给输光了。可是后来才知道,赵括打的这一仗叫长平之战,他的对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武安君白起。即使是同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面对白起也只能坚守,然而赵括选择了主动出击。

赵括为什么会主动出击?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两个大国的决战,比拼的是综合国力,绝不是赵括一人能决定其胜败的。

顺便说一下武安君白起,历史上的名将有很多,但是如白起一般闪耀的名将并不多,恐怕也就武悼天王冉闵和他一样也是备受争议。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两百多年的时间因战争死去的士兵约两百万,死于白起手下的接近二分之一。也就是说,长平一战,白起就杀掉了整个战国死去士兵的五分之一。

因此,赵括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的,纸上谈兵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时确实没有人能够打败白起统帅的强大的秦军。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家的小学课本上应该都学过李绅的这首《悯农》吧,小时候以为诗人和杜甫一样关心民间疾苦,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

李绅和元稹、白居易齐名,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元稹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你能想象这个“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因为自己喜欢吃鸡舌头要杀三百多只鸡吗?

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却再也没有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

放在今天,恐怕就是“人设”崩塌了吧。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出身贫寒,家里没有钱买蜡烛,就把家里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的灯光读书。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习惯,认为课本上学过的诗人就是最牛的,殊不知还有很多牛人没有出现在课本上;还有一点,从小学到的那些正面的典范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在心里给他们树立了一个“伟光正”的形象,可是我们却忘了“人无完人”。因此会有很多“人设”崩塌的现象,就像今天某些明星“人设”崩塌一样,当我们把他们扮演的角色代入到本人身上,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应该和是角色一样的。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从小就作为刻苦学习的典范,确实匡衡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后来匡衡也私占了四万多亩土地,他的儿子杀了人,他的家人却把他儿子从监狱里救了出来,因此导致罢官。

一代典范却成了一个贪官,不免令人唏嘘。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或意识形态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分析因果关系及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主要的,对其他细端末节,不过分重视,甚至每个历史人物的贤愚得失,都认做次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