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说心理术语像在骂人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60人  飞舞的叶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视角,绝不是限制。从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维度来看待自己的周遭,也是心理工作者对当事人的帮助之一“

这些年,学习心理学,考个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许多人提升自我的大热选项。不少人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以后,热衷于用自己学到的理论框架和知识结构来理解别人,言谈间也免不了会使用不少心理术语。

比如这样的对话:

A  我不想和你谈这个话题。

B  你这样是防御。

A  我觉得你这样做是在针对我。

B  这只是你的投射。

又比如这样的表达:

你需要自我觉察一下。

这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有问题。

当然,如果这个人学的更多,你还能听到一些更高级的语汇,往往和这些人说话,总能让你无语凝噎,因为他们听起来很有道理,让你找不到什么回嘴的余地。倘若你也懂一些心理学,你最多也是用跟她差不多的表达来回应:

你说是我的投射,这难道不是你的投射吗?

更多时候,你会感到,他们说的这些高级话语,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骂人的新型表达,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还不是在数落你这个不对那个不行。

想到一句我们从小就使用的骂人的话:

你就是一个深井冰!(或精神病)

这大概是我们最早学会的心理术语了。

这么看来,至少在句式表达上,不少人对心理术语的运用师承于此。

用这样的表达如果真的可以推进问题解决、推动对方反思,倒是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通常会发生的是,当事人本来倒是没有什么情绪反应,反倒是被这几句勾起了情绪,抑或本来已经在风口浪尖,这几句话不仅没有起到平抑作用,反倒是推波助澜了,冲突没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也有当事人就此默不作声,看起来好像已经败下阵来,但也把情绪就此积压了起来,也许正在静待下一回合,也许也学习用上更高级的表达来回报之前的无奈你何。

当然,也会有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自从掌握了这门语言,似乎练就了一门绝活,在与人沟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往往对方无法回应,便以为自己赢得了全场,他人皆臣服自己。殊不知,在这个胜利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人开始疏远、开始逃离。

这些术语之所以听起来像骂人,细究一番,可能源于这些:

01

每个人都会提防别人的评判

很多人谈及自己的“心理毛病”,都会说,我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该怎么办。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绝大多数人都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除了自闭症儿童沉浸自己世界,或者是已经修炼到“被讨厌的勇气”的那些人——当然,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在意别人会怎么评价自己,特别是会不会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而不好的评价,往往就很容易被人当作是在骂自己了。

防御,投射,这些词,虽然从学术上来说,都不是什么带有情感色彩判断好坏的词,但是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往往都是在以贬义使用。对于时刻提防别人负面评价的人们来说,你用了这么高级的骂人话来说自己,这比用普通的词汇骂自己,可能更有杀伤力,而且听起来这个评价自己还无法反驳了。

02

关系没到的时候,越有道理的话,可能更令人恐惧和愤怒

心理术语的使用是需要极其小心的,不在专业场合运用往往会出问题。这里指的专业场合做狭义理解,指专业人士事先明知的专业讨论场合,如学术分析、案例分析会,以及咨询师与来访者在正式咨询中使用。使用专业术语的目的,在于统一概念,便于沟通。

即便在这种专业场合,如果针对个人使用,也是需要极其小心的。比如,在心理咨询场合,至少要在与当事人建立起比较信任的关系,说出专业术语的分析不至于让当事人觉得是一种对自己的伤害的前提下,才适合表达。绝不可能在两个人刚刚认识没多久的情况下,滔滔不绝地表达这些,也不适合两个人在非专业场合,用这些词汇来表达。

使用这些术语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探索和领悟自己,出发点是为了也只为了帮助当事人,如果当事人没有准备好探索领悟,没有准备好跟你合作去探索和领悟,那就变成进攻的武器了。

03

这些表达的基础往往是错误的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术语用的都是很“正确”的,那是因为人际关系里总是充斥防御、投射,而每个人确实都深受原生家庭影响,而人们对自己的了解也确实太有限,自我觉察谁又敢说自己是不需要的?所以,这些话说到底都是正确的废话,很“正确”是因为这些话对谁都适用罢了。

之所以说这些表达的基础往往是错误的,是因为促使一些人运用这些话的目的往往是因为自我防御,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了不舒服,为了不让自己那么不舒服,这才用这些话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而之所以自己会不舒服,可能是由于对方,但更有可能还是因为自己,投射——把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投向别人,用在这里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在多数情况下,使用这些词汇的人内心比较敏感,外界的风吹草动很容易波动她的内心世界,往往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她看来却是有意针对自己。有人针对自己,那怎么办,只有反击了!

一些人学了心理学就开始用这些术语,一来是有显摆之嫌,你看我比你懂的多,你看我还能分析分析你的语言和行为,这也是为何这种现象在没有深入接触心理学的人身上普遍发生的原因之一。真正深入学习的人,反倒是对使用这些专业术语显得更为谨慎,因为更知道使用这些术语是有前提条件的。

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往往是不太愿意面对关系中不舒服的。很多人去学习心理学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去学习如何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法恰当表达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不舒服。所以,当她们学到这些词之后,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可以看起来不那么激烈、但是又能表达自己情绪,而且让自己处于平时沟通中无法获得的上峰的方式,又怎会不使用呢?

对于这些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理术语的朋友,以下内容希望您能认真读一下:

请以关怀的态度使用心理术语

心理术语本身是不带贬义和褒义的,只是对人类对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述方式。但是,心理学是有态度的,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在于促使人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是一种对个体生命报以尊重的科学。把这些术语用在人的身上,也应以关怀他人为前提。每当你想使用术语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自己此刻对这个人用这些术语,到底是何目的?是真的为了这个人好吗?还是拿这些术语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如果并不以关怀他人的态度来使用,请务必小心。

不要把别人都当做你的来访者

心理学爱好者和初学者很容易陷入到这样的局面中,戴着一个“我是心理人”的眼镜,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心理世界”,到处指点江山,对他人评定臧否。事实上,这才是“不学无术”的体现。

真正的心理工作,是需要受到严格限制条件的,决不允许非经当事人允诺的分析,也决不允许没有基本设置作为前提的分析,这些基本设置包括,适合的时间、场地、明确双方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商洽、保密等。

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咨询室中成立,但是放大到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公众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能把所有人都当做自己的来访者来处理,用同来访者经营关系的方式来经营其他的人际关系,那是很滑稽的。

正视自己的情绪变化,也要学会及时喊暂停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说实话,我觉得学习心理学的人,往往对情绪的体察要强于旁人。说的更直白点,这是情绪更丰富的一类人,对这种情绪的处理,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不受抑制的表达,因为有些人学习了心理学,听到“要做自己”,就以为任由情绪疏泄就是在做自己了,当然,我们都明白这是走火入魔了,伤人又伤己。而另一种,就是类似于使用心理术语这种方式,看起来是理智化的表达,其实是试图把情绪压抑下去,然而真的能压抑下去吗?到底这些术语还是泄露了自己的情绪。

有情绪并不可怕,无动于衷才是值得引起警惕的。关键是怎么处理情绪的问题。我这里推荐一个处理步骤,分为四步:

觉察情绪的存在

暂停

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权保持基本谦卑

这个世界绝不只有心理学一种解释路径,事实上,心理学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局限性的。我写了国内第一篇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谈心理行业全球垄断的文章 警惕心理治疗行业的“全球垄断”,是因为我研究生读的是国际关系,只是我的同学里没有做心理的,做心理的人里没有人钻研国际关系罢了。薛之谦视频事件之后,我写了一篇从相对客观角度看这一事件的文章 薛之谦心理视频事件真相究竟是什么? ,是因为我过去做过宣传文化工作,对电视台节目录制的过程非常熟悉,我更明白蒙太奇技术的精妙之处,所以一般不会轻信掐头去尾的视频,只是大多数心理工作者对媒体的了解只是通过手机接受信息,没有像我这般参与过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很多东西,用心理学未必解释的清楚,但是用别的框架来解释倒能一清二楚。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视角,绝不是限制。从一定程度上,有更多的维度来看待自己的周遭,也是心理工作者对当事人的帮助之一。客观的看,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因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感到不能理解产生的,因为不理解,所以要寻求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不是别人不对,就是自己不对,当然就会“骂人”——不骂别人,就会“骂自己”。

这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原因,当然也不是我们的过错,只是世界其实挺复杂的,而我们的精力又非常有限,很多时候不够用来完整理解这个世界罢了。比穷尽所有精力去搞清楚事实真相更实际的是,我们能够坦诚很多事自己其实并不清楚,也能允许别人给出不一样的解释并保留这个解释的权利,因为谁知道那会不会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呢?

总而言之,祝你学了心理学之后,过得更好,身边的人也能过得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