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2017-04-03  本文已影响438人  Ms倩

几年前的胡扯,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越是自己不懂,越是说得晦涩,很高深的样子。

..........................................................................................................................................................

首先得承认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书。虽然前前后后花了近半个月,磕磕绊绊地读了两三遍,但我仍然一知半解。好的书籍是常读常新的,相信在我未来的专业学习道路上能从约翰·凯利的这本休闲社会学著作中吸取更多养分。

“走向自由”,这一充满诗意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标题是吸引我读下去的最初动力。爱尔维修说“自由是一个神秘之谜”,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萧伯纳说“自由意味着责任,正因如此,多数人都惧怕自由”,泰戈尔说“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自由”这个被无数诗人、革命斗士、热血青年所讴歌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何谓自由?

我所能找寻到的关于“自由”最令人信服的答案来自于叔本华的《论意欲的自由》。这篇对挪威皇家科学院所提出的自由之问的精妙回答涵盖了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所谓自由,以及常常为人误解的真正自由。首先身体、物质上的自由意味着不存在任何种类的物质障碍。萧红回忆中的童年,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正是这一层的自由,能够随“意”而为——“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第二层自由是智力上的自由。智力作为动因的媒介,只有当其处于正常状态发挥作用时,把现实世界中的动因毫不歪曲地呈现给意欲以供其进行选择,使意欲依据自身的本质进行抉择和呈现。而第三层的自由是道德上的自由,或者说是意欲的自由。亦即,相对于第一层的“我能做我所意欲做的”,这一层的自由探讨的则是“我所意欲”是不是自由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部分是否定的:本质的自由性,发挥的必然性。

本书中的“自由”是第一个层面的——“自由与其说是可能性的幻觉,不如说是通过有意图的行动对那种可能性的行使。”而对可能性的行使意味着做出决定。一个人在多种可能性面前会做出何种抉择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而要受到其个人性格、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等等多种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错综复杂。

人类的认知是建立在因果论的逻辑关系下的,而理论正是在解释过程中产生的。正如韦伯所言,对任何一件事,我们都不可能做出完全的解释。所以理论的发展需要先选取一个角度、一种观察方式,而将其他的忽略不提。这与控制变量法有些许相似之处:通过人为的控制/略去,而着重从我们选取的视角进行解释。小时候上语文课读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我总暗暗自取笑那些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盲人。然而,我们明眼人对于事物/世界的认知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人能够做到完全客观地去认知世界的真实模样,也没有哪一种现有的理论视角是独具慧眼的,我们必须用不同的理论方法研究休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

科学的分科使得世界被越分越小。长久以来,“旅游”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什么都要沾一点但什么都不精的尴尬学科。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但换个角度来看,形成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提出前后连贯并且合乎逻辑的解释,旅游正是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这本休闲社会学的著作也使得我对于本专业有了别样的认识。

约翰·凯利对休闲理论与研究进行分析的框架非常严密,贯穿始终的双重辩证形式也非常值得学习。“对每个隐喻的否定”是其第二重辩证。先入为主的思想固化容易使自身陷入某一种理论体系而不能自拔,而每一章节后对于某一休闲理论的辩证思考为我们做研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如何找出隐喻自身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来自外在反题的挑战。

从直接体验到存在主义、发展理论,分析的单位都是个人,在社会认同理论这一章开始向社会过渡。与休闲相关的个人意识状态、决定、发展、认同,所有这些都是生命“成为”过程的一部分。约翰·凯利认为根本不存在可辨别的所谓“真正的自我”困在我们的机体中等候着被释放出来。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而不断“成为”——成为社会的人。(所谓的社会化是指获取知识、态度、技能及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他与叔本华的观点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前者是浅层的表述,而后者是更深层原因的发掘:动因决定着行为的整个个体特性;而只有行为中那些普遍的和本质性的东西亦即行为人的根本道德性格,才是出自主体。互动理论和建制理论则反映了把社会当作一个功能系统的建制或者结构模式,这两个理论分析的单位都是社会整体。从政治理论中视休闲为制度回报的功能论到视休闲为控制工具的冲突论,再到人本主义理论,分析的单位又逐步回归到个体。并且经过一轮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个人的理论旋梯,得出“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而最后走向的自由,是摆脱了必须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