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失的一种教育,叫“失败教育”
01有一种教育,叫“不允许失败”
北大才女刘媛媛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精准努力》,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失败教育,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的能力。本质上,许多父母给的教育本身就不允许失败。”
小时候,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是考个好大学,长大后,他们的期待变成了找一份好工作和一个好对象,然后结婚、买房、生子,人生一路顺风顺水。
这是一种期待,但也是一种压力。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过上自己期待的那种人生,甚至会一步步死盯着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盯着他的学习成绩不放,一考砸了就会指责他,不断给他压力。孩子长大后,他们给孩子安排工作、安排对象,催结婚生子,他们不希望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期待有所偏差。
有些孩子考试考砸了,工作事业面临失败、陷入低谷,父母不但不鼓励他们,反而会嫌他们“没用”“无能”,觉得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优秀,自己孩子怎么那么差劲。
他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孩子好、为孩子操心,但其实是不允许孩子平庸,更不希望他们的人生遭遇任何失败,所以他们不断去插手和指点孩子的人生。
因为父母“不允许失败”,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考试失败、创业失败、婚姻失败之后,就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
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跌倒了不敢再爬起来,也不敢继续往前走。
实际上,即使是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也没有人不会遭遇任何失败。很多人因为缺少这种“失败教育”,所以变得害怕失败、害怕挑战,一直活在舒适圈里,不敢走出去。
image02 没有失败的人,只有失败的方法
不要轻易用“失败”去否定一个人,不论那个人是自己还是别人。
你考试失败了,不代表你是学渣;你工作失业了,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创业失败了,不代表你是loser;你婚姻失败了,不代表你人品有问题。
你失败了,你没有把一些事情做好,也许是因为你不熟悉,没有掌握方法,也许是你根本不适合做这件事,所以失败的是你的选择或者是你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你这个人。
刘媛媛在书中说:“在同一件事上,我会允许自己失败三次,就连恋爱和结婚,也要允许自己失败。”
那些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学历很高、专业能力很强的人,但一定是一个能允许和接受自己失败的人。
乔丹曾经有9000次投篮不中,输了近300场比赛,然而大家都只记住了他辉煌的战绩。他曾说:“每个人都尝过失败的滋味,所以我能够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从未奋斗过的自己!”
我们学走路的时候会摔倒很多次,考试的时候会做错题、会不及格,面试的时候经常被拒绝,谈恋爱也不一定一次就能携手到老。
毕竟,很多事情我们也只是刚刚接触,也不是很熟悉,做不好也是必然的结果,即使是失败了也没什么好可耻的。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失败的风险和次数是远远大于成功的次数的。
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只有允许自己失败,并且懂得在失败中反思和优化的人,才有机会跳出失败的怪圈,才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image03 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修正的方法
曾经,我有很多次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重来一次,如果能回到高中时代,如果那时候我能努力学习,拼一把,或许自己就能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可实际上,即使回到过去,当时的我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的人生也依然会发展到和今天差不多的状态。
如果找不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即使反复去做一件事,也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努力和坚持是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坚持,一直陷入在“鬼打墙”的状态里出不来。
如果乔丹没有在投球失败后去分析自己哪个动作做错了,没有去调整自己的动作和方法,那他也就不会成为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
也许有些人认为,失败就是失败,没有什么好分析的,但如果我们不能从失败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岂不是白白失败了?况且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
如果读书时候,我们没有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那道题,为什么会记错单词、认错字,那么同样的题目不论做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再犯。
努力很重要、坚持也很重要,但找到正确的方法更重要。
为了不让人生陷于“鬼打墙”的状态,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然后去改变和优化自己的行动,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image写在最后:
“失败教育”是我们人生必考的一道重要课题,学好了就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不好就只能当个缩头乌龟,一直躲在龟壳里出不来。
有句话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三年前决定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很失败,不如分析一下这三年来你哪些事情没做好。
现在的你又准备做些什么,去改变三年后的状态和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