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辨问(一)
《抱朴子》是东晋医药学家、道教先贤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抱朴,是道教术语,见于《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子》今存“内篇”、“外篇”,部分篇章或内容与大家分享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89671/5e2924a7f28c0052.jpg)
元代画家王蒙所绘《葛稚川移居图》中的葛洪形象
《抱朴子》内篇
辨问
或问曰:“若仙必可得,圣人已修之矣,而周孔不为之者,是无此道可知也。”
抱朴子答曰:“夫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圣人受命,不值长生之道,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制礼作乐,著法垂教,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匡将危之主,扶亡徵之国。
刊诗书,撰河洛,著经诰,和雅颂,训童蒙,应聘诸国,突无凝烟,席不暇暖。其事则鞅掌罔极,穷年无已,亦焉能闭聪掩明,内视反听,呼吸导引,长斋久洁,入室炼形,登山采药,数息思神,断穀清哉?
至於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不待多才也。有入俗之高真,乃为道者之重累也。得合一大药,知守一养神之要,则长生久视,岂若圣人所修为者云云之无限乎?
且夫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
古之帝王,刻於泰山,可省读者七十二家,其馀磨灭者,不可胜数,而独记黄帝仙者,其审然可知也。
【白话译文】
有人问道:“如果通过修炼就一定能够得道成仙,那么圣人早就修炼成功了,然而周公、孔子却没有去修炼,这就说明没有神仙之道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抱朴子回答说:“圣人不一定能够成仙,仙人也不一定能够成圣。圣人禀受命运时,没有遇到长生不死的机会,他们一心只想铲除残贼,消除暴乱,制定礼乐,拟定法规以推行教化,改变不够端正的风气,纠正日趋坠落的习俗,匡扶即将危亡的君主,拯救败征已现的国家。
他们刊定《诗经》、《尚书》,撰修《河图》、《洛书》,创作经书、文告,修正《雅》、《颂》,教育愚昧之人,受聘于各国君主。忙碌得连烟囱里都没有凝聚的烟灰,席子都没有时间暖热。他们的事务繁多无限,一年到头无休无止,又怎么能够做到闭目塞听、内视返听、呼吸吐纳、导引健身长期斋戒以清静身心、安居室内以修炼形体、登上高山以采摘仙药、暗数气息以反思神灵、断绝谷物以清洁肠胃呢?
至于那些修仙的人,只需要信念真诚,勤奋不怠,能够做到恬静,就可以成功,不需要很多的才华。从事世俗事务的那种高尚真诚的态度,刚好是修仙之人的沉重拖累。只要能够炼制出一味上等仙药,懂得持守大道、保养精神的要点,就能够长生不死了,哪里需要像世俗圣人那样去做无休无止的众多事务呢?
而且世俗所说的圣人,都是指那些治理国家的圣人,而不是指修道成仙的圣人。修道成仙的圣人,则是指黄帝、老子这样的人;治理国家的圣人,则是指周公、孔子这样的人。黄帝先治理国家然后升天成仙,这是偶尔出现的能够二者兼顾的大才之人啊。
古代的帝王,在泰山上刻石留念,现在能够辨认读出的,也只剩七十二家了。其余被磨灭掉的,数不胜数,但是有关黄帝成仙的记载,还是明确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