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更爱学习

一篇文章让你更爱学习
厌学这个词语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厌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困扰教育工作者和很多家长的难题。厌学这个词,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讨厌、厌烦学习,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一提到学习就痛苦、就逃避。那么厌学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在内,只是知道厌学现象的存在以及难以解决,家里有一个厌学的孩子,一个班级中有几个厌学的孩子,都会让老师、家长感到格外的头疼,甚至于无计可施。而厌学行为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极大的。而要解决厌学行为,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最本源的问题是:厌学是怎么产生的?
最近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在谈到行为、情绪等方面内容时候,朋友说的几句话,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对厌学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朋友说,行为对应情绪,任何行为都会产生情绪,而且会形成一个循环,行为产生情绪,情绪影响行为。情绪和行为相互强化,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或者说就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在这个行为模式中情绪与行为的对应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沟回,也叫条件反射或者自动反射,再加上大脑天然的联想功能,人们就会自主的定义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者叫认知模式。
我们每个人在最初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没有结果的好坏之分的。没有愉悦、痛苦的情绪定义与区分的。
最终的好坏是我们或者别人给它定义,一旦我们或者别人给他一个好坏的结果判定,我们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绪,这就是好的结果或者正面反馈会让我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不好的结果或者负面反馈会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而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反过来又会强化我们对这个事情认知。最简单的类比就是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吃糖的时候,从没有吃糖之前我们对糖,包括吃糖这件事的认知与定义是空白的。而第一次吃糖让我们体验到甜的味觉,而这种体验让我们形成了快乐的情绪。反复几次后我们就形成这样一种行为模式或者叫认知模式,一联想到吃糖这件事我们就会形成积极的情绪,反过来问小孩子,快乐的事情一定包括吃糖这件事情。而且这种认知会深深的嵌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回到厌学这件事情上,每个孩子最初对学习,包括学习结果的认知都是都是中性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情的情绪体验与认知受老师家长的影响最大,一个孩子最初的课堂学习体验、作业完成体验,包括对学校、老师的认知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决定了他们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模式。如果一个孩子最初的学习阶段收获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就是把学习这件事定义为正面积极愉快的事情,当然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时老师、家长的正面反馈。他们一联想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产生的都是积极的情绪,厌学现象与行为就很难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生。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结果,家长看到结果家长经常给予批评、责骂的负面反馈,孩子获得的是消极痛苦的情绪体验,这样慢慢的就在孩子心中形成这样一种对学习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学习这件事情是痛苦的,一提到学习或者与之有关的行为,马上联想到父母的责骂,消极痛苦的情绪自然而生。这样孩子就如同得到了一枚名叫学习的硬币,这枚孩子定义的关于学习的硬币一面是学习行为,另一面是消极痛苦的情绪,这个硬币的名字就是厌学,拥有厌学这枚硬币的孩子的认知模式就是:一想到学习,就马上联想到痛苦,一想到痛苦,立马联想到学习这件事情。一旦这个认知模式建立,并形成习惯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当我们家长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之后,他们会在孩子最初接触学习的时候,尽量的引导孩子、激励孩子,让孩子认识的学习是一件快乐事情,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尽可能让孩子再学习活动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在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依然已激励为主,让孩子自己拥有这样一个硬币:它的正面是学习行为,它的背面是积极愉悦的情绪,你的孩子就会远离厌学,更爱学习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