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那些事儿

为什么越拼,越感到焦虑?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明哥伴你走青春

1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状态:平时工作忙习惯了,一到放长假反而感到空虚焦虑。

乍一听可能让人感觉很作,放了假不需担心工作,不应该很放松惬意才对吗,哪来这么多矫情。

可这让我想起了《纽约客》专栏作家 Surowiecki 的一句话:大部分人的持续忙碌,其实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种选择的背后,可能是身上厚重焦虑感的驱使。

看看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虽然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物质红利,但也承受着社会高速运转下的精神压力。“流动中国”的真实图景,一线城市的快速节奏,职场内外的激烈竞争,让不少青年人感觉身心俱疲。

现实生活中,房价那么高,找对象那么难,车子摇不上号……普通人担心“明天会不会丢工作”,精英担心“能不能维持现有水平或者混得更好”。

我们都怕被时代落下,怕被身边的人超越,怕机会转瞬即逝,这些无形的社会压力一股脑儿地压在我们身上,压得无暇停下来小憩一会儿,我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在追梦的路上不停运转。

2

有人说当代的所谓脑力劳动者,无非就是电脑前的体力劳动者。

早晨起来,手忙脚乱去上班,在坐地铁挤死和在坐公交堵死之间选择一种“死法”。上了班,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上司面前战战兢兢,客户面前强颜欢笑,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精疲力尽加完班,拖着身子回到寓所,一股脑倒在床上,有时连洗漱都没力气。好不容易挺到发工资,除去房贷、物业费、油费,真正可供支配的少得可怜。

面对这样的处境,再加上生育孩子,照顾父母,飞涨的物价,工作的竞争,年轻人很容易就会陷入焦虑的漩涡:“什么时候才能有对象”,“什么时候才能买起房”“什么时候才能像他/她一样……”

快节奏的生活,催生疲劳感;现实达不到个人期望值,催生失望感。身心俱疲,焦虑就产生了。

3

这种焦虑往往会让我们思维混乱,行动急躁,一有空闲,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没事做就会不自在,又或者若是不忙碌点什么,奔波点什么,会缺乏安全感,感觉自己懈怠了,退步了。

渐渐地我们把“忙”当做是努力的评价标准,就很难停下来了。

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精神上的充裕,远不是一味沉迷工作能给予的。而焦虑,也从来不是以忙碌的工作所掩盖。

当你发现自己思维混乱,行动浮躁,内心空虚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你颓废了,仅仅意味着你的身体在提醒你,朋友,你需要停一停。

你需要做的是,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脑海里的想法。

然后,你要判断一下,是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有问题。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比你牛逼的人太多太多,埋头苦干有时真的不一定管用。

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无论怎么努力都毫无进展,那多半意味着,你真的不适合。这时候,你就必须要认真审视自己了。

你要明白,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外部,就很容易陷入“你行我也行”的较真、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会干扰你的判断力,让你徒劳无功,空余满腹焦虑。而只有你审视自己,你才能慢慢想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么,你究竟还有多少可供挥霍的资本和青春。

所以,努力没有错,忙碌也没错,但是上了焦虑的枷锁,停不下来,就是一个魔咒了。

缓一缓,慢慢来,凡事不要急,脚踏实地,让量变决定你的质变。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