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的互动中,你也陷入充当 “施暴者”的困境吗?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涓叶
“如果你这次你的语数英成绩不能考到98分以上,寒假暑假就别想出去玩!”
“如果你的作业不好好完成,就不许看电视!”
在小旭的家里,时常会听到妈妈的怒吼。

小旭开始时,还乖乖听话赶紧做作业,做习题,认真考试 。慢慢地,感受到压力的小旭开始反抗。对妈妈的话,要不一只耳进就是一只耳出,要不就对着干。
有一次,小旭妈妈被小旭的成绩和不屑的举止气到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医院。从住院的第一天起,小旭妈妈就开始打苦情牌了。
“小旭呀!妈妈这都是为你好啊!你要不好好学习,你怎么对的起我呀!”
小旭听了,不敢再顶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认真学习,准时完成作业,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小旭妈妈是开心了,但小旭的心里却快乐不起来。她心里压力很大,像一根紧绷着的弦,怕自己一旦做不好,就会让妈妈伤心。
《情感勒索》告诉我们,在亲子的互动中,父母很容易充当 “施暴者”。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拥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他们往往已经成为了“施暴者”,却完全不自知。

小旭的妈妈一开始就是属于“积极施暴者”,当住院后就变成“悲情者”。“悲情者”也很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如“你没有按我的想法去做,就是不爱我,对不起我。我会难过伤心,直到你愿意按我想的去做。”这就是情感勒索中“悲情者”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
不管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充当上面的那个角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因为孩子就像生活在压力锅中,感受着无形的压力,最后做出让步和妥协。
希望家长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长大的方式,本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态,守护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