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斯通纳》讲的也是不平凡的普通人吗?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看不
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认知的天花板,回答一个好问题是检验地基的修行。
你们是如何回答的?
36.用户H-LINJIE:
这段时间很迷茫,自己工作2年了,原本的工作蛮喜欢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然后出来跨专业考研了,考研时挺有奔头,但现在考研后却不知道未来方向会怎样,能不能找到自己钟意的事业,能不能做到生活盈余。我想我就是那个一直想要“不普通”生活的人,可能有时候确实是眼看得太远,心却不知道安在何处。
菜头叔,有啥建议可以分享吗?
答:总有更好地行业、总有更好的公司、总有更好的职位,这些都是他人嘴里的愿景,也就是说,我们总能听到我们想要听到的,过滤掉不想听到,
考研也好,工作也好,
如果我一定给一个万金油的建议,那就是做到把当下手里这件事做到极致,
相信我即便是一个前台的工作,如果能够做到极致,你一定会收获到意向不到的惊喜。
37.用户李若谦:
菜头叔,请问像文中故事里说的那样,费尽全力过普通生活的人,和父母直接就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普通生活条件的人,这两类人值得不一样的尊重程度吗?或者说,我们应该更关注谁的生活吗?
答: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李诞说他的一个财务自由的朋友,在机场看见阿联酋王子的飞机还是会自惭形秽,
我们不妨设定一个自己的进阶目标,如果过得比昨天好,只跟自己比较就够了。毕竟他人不会给你,你也不会给他人钱。
38.用户刘鲁鹏:
《斯通纳》讲的也是不平凡的普通人吗?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看不太懂。
答:我还真的没有看过,
不过我也有自己看不懂的书,除开一些学术类的,我在想是自己看不懂,还是我自己在抗拒,因为自己不认可书中的情节呢?
如果是后者,那我是不是可以放下自己的傲慢,尝试一种新的角度来观察生活呢?
39.用户富小牛: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能有过好普通人一生的基本能力?比如,如何拥有面对困境依然能够乐观笑呵呵的能力?在生命的起始阶段,这个如果可以给到孩子,自家这个普通的孩子再过普通人的人生时,收获小姨家那样的幸福的概率就会变大吧?
答:你是怎么对待苦难的?孩子最大的能力是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
我们面对一个困难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小说,可能是影视剧,
但我们需要一个模糊的方向感,
我相信,我们自己能够做到乐观豁达,即便忘了带家门钥匙,也可以趁着这次机会多欣赏一下楼下的绿化原来别出心裁,这样你的孩子就不会靠抱怨来发泄内心的情绪。
40.用户我是运营:
和菜头老师您好,最近读了一本名师名书,其实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似懂非懂。但是其中有些总结或者段落我一读就拍大腿,写得太好了。因为事情我经历了,并且大致的解决方法也是如书所述。
问题来了,这本书我没读懂的部分呢?没领悟的部分呢?怎么把这些没领悟、没读懂,最大化帮助我的工作生活?
答:鱼腥草非常难吃,鲱鱼罐头光是闻一下就会吐,
我期初是不信的,我的感官并没有通达,也就是视觉和味道没有连到一起,
我喜欢小说,因为情节流畅不用思考,不太喜欢工具书,方法论不说,光是论证一个道理,就要磨磨唧唧,
可是遇到问题,我会想到小说情节,不会记起来工具书的方法论。
这些也不重要,我默认我看见了方法,就是解决了问题,
从而从未尝试使用方法,即便“举手之劳”,如果真的想要帮助到我们真实生活,那就不管原理,照着作者的方法试一下,自己承担了试错的后果,一定会记住的。
41.用户Sun Xiao:
最小阅读清单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理解为快速入门一个领域的方法?用相对较少的的时间去快速进入一个领域,让自己的资源收益最大化。一个认知系统的大纲构建的方法呢?相对于输入而言,认知后应该如何输出才能让我们更快迭代?望菜头老师解答。
答:在疫情期间,我用半年时间,把混沌大学的演讲都刷了一遍,当时我觉得自己如同麦肯锡的顾问一般,可以解决任何商业问题,我也会对朋友的公司指手画脚,
而一年过后,我入职一家公司需要带着团队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我就懵了,我发现所有的方法论都消失了,
看书,尤其现在的出版社非常厉害,他们可以用清晰、生动的白话把一个道理或者方法论讲的五光十色,我们看的很爽,于是乎,开始追求这种爽,不停地看书、学专栏、报商学院···
却从来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