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你在勤奋学习,其实你在偷懒
1.问题
汗颜。我又在学英语了,从小学到研究生,到工作后时不时地摸摸英语,我都不知道我这样学呀学呀,什么时候才能登上用英语工作、与外国人交流的殿堂,遥想前方大约还有泰山十八盘这么远吧。
今天早上看到杨萃先老师关于英语学习的一片文章,才恍然领悟,原来近一年来,或者说一直以来,我学英语的方法都不对,效率才会这么低,学了一年感觉都没有什么提高。按杨老师和美国某研究机构研究结论,英语初级阶段的学习是听和看,但这只能吸收5%的知识量。下一阶段的学习应该是输出,也就是讨论、说和教授别人,这一阶段的吸收量才能达到50%——90%。反观我学英语,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的英语读物,看到不认识的单词去查、去记,我都在吸收,但基本没有输出。
其实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我学习很多东西都是这个套路。我工作中需要学习信贷知识,我看了很多信贷相关的专业文章,关注公众号,看到别人写的好文章就深入去研究,去品、去学、还有反思。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初级阶段的学习模式,看似很刻苦,其实吸收量很低。再往深处分析,是潜意识里我还想偷懒,看别人的东西学习是比较轻松的,勾勾记记,有时还有一些个人感悟,好像学到了很多。但是如果输入试试看,真是费时又费力,太痛苦了。就说写这个小短文吧,我看完杨老师的文章很快就“领悟”到标题所说的“深刻”道理了,但我要想把这个领悟简单的写下来,还不说实际应用,就至少要花半天的时间,去构思、写作、修改。
2.症结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用杨老师的话说,是OUTPUT,用我的经验说,是动手去做,是直奔目标。
岩村和朗 十四只老鼠系列说一个事例就清晰了。我不会画画,我羡慕岩村和朗能画出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林,我的目标就是想画树,于是我就去了一个公园,找了一颗漂亮的大树就毫不知章法地画了起来。就画一棵树,在我眼中这简直是一个庞大工程,画了几个小时,只画出几个树干的线条,而且毫无立体感可言。过程痛苦极了,我满脑子疑惑。
第一,我不知道伸向我的树干怎么画,树干不可能只向两侧伸手吧?
第二,我明明是在树下画画,想画出仰视大树的郁郁葱葱的效果,可画出来的就是一个平面,像和我一般高的树。
第三,树干斑驳,凹凸不平,我即使用再多的气力和线条去刻画,也画不出那种凹进去,或者树皮纹理的感觉。
第四,这么多树叶,我要画到猴年马月?
如此等等等等……
可是有了这样一个求知的过程,我就知道了透视法这一法宝的珍贵,以后我接触透视法时,我就发自内心地理解、喜欢、需要这个理论。我在看别的画家画的树木时,我就会去看他们怎么去处理树干的走向,怎么用线条表达出树冠、树皮的纹理。我还观察到绘本中怎么简单地画树,绘画大师怎么各具风骨地表达他们眼中的树。
吴冠中 崂山松石试问,
我的“笨方法”痛苦吗?痛苦。
麻烦吗?麻烦。要是找一本教画树的树看半天,什么透视法、表达方法,可能就都get到了。
慢吗?等等,并不慢!我只用了一个痛苦的下午和几个疑惑的日子,就换来了更为深刻和关键的学习要点,我能像大师那样去品读名家的树。要是我按以往科班学习的模式,从透视法到笔法(我猜想的,因为我到现在都没有科班学习过),一个透视法就要学他个半年,然后我会深感绘画之博大精深,只能久久趴在地上仰视绘画艺术了。就像我现在的英语学习一样,不是吗?
3.正途
在我总结,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是直奔目标。比如,我一直为成为一名信贷专家而努力,那么我就应该做信贷专家该干的事情,审查一个真实企业的经营情况,判断是否可以贷款,无论这个行业是否熟悉,无论这类融资我是否做过。
天呐?我不知道一个跨国并购贷款要怎么做?有什么规矩?要注意什么?(崩溃,泪奔~)没关系,就像我当年画树一样。我们去审查(可能不是真正地做决策,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在那个岗位,但是要像我们就在履行这个岗位的职责一样)。做的过程中可能积累一大堆的困惑,这就对了,这些困惑必然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外部监管和本行管理要求,帮你直奔主题地GET到别的审贷牛人怎么察觉风险、把控风险的。
而不要像我此前的学习模式:系统地学会计、学法律、学并购知识,我浸泡在茫茫知识海洋中,若有所得,又总感目标茫茫。
再比如我学英语,我的目标是什么?——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能出国留学。那么我应该怎么做?绝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撒网式地看英文小说。
二是动手去学,而不是简单停留在用眼睛和耳朵去学。去年我听了七八节手绘课,有一节是讲做卡片的,真是简单极了。正巧孩子幼儿园要求做一张卡片,我就按部就班做了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动手却用了一个晚上,至少三个小时。当时觉得真不值得,浪费一个晚上。但到了现在,我还记得是怎么做的,还能再做出来一个一样的。试想如果我没有动手去做,那么我现在肯定记不得什么刀刻花纹、线条图案排列的事情了。我们身体的记忆力可能比我们的脑子更好用。
好了,一篇小文,真的用了我一个上午。知道了学习方法论,那么就开始行动吧,不要懒惰的低层次学习,直奔主题,动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