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稀奇古怪的收纳

正月不剃头——思旧闹剧

2016-03-11  本文已影响2834人  非灼

文/非灼

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头发和舅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


这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从头发开始进行管理。推行那种四周剃光,只留中间头发编成辫子的头型。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为了让汉人都去剃头。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汉人自古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孝”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皇帝强制性要剃头怎能了得?而且当时清政府属于外敌入侵中原,本就是遭到汉人的反对,剃头可谓是推之艰难。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更是强烈的地遭到了广大汉人的反对,历来柔弱的江南人民反抗最为强烈: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我是这么认为,从魏晋时期开始,江南一带男子的容貌变得让人重视,好的容貌也会带来好的前程。虽然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观点渐渐淡化,但是不能否认,人们对于好的相貌的喜爱。皇帝让剃头,这怎么可以?不仅是不孝,还不美了!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满清统治还没巩固,皇帝怎么能让人反抗他,一声令下,然后就出现了使汉满两族矛盾更加严重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汉人的鲜血和头发就这么流尽了,反抗在鲜血中慢慢消失了。

后来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其实是为了安抚南方百姓。之前顺治的屠杀可谓是激起了广大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不过也是借着这件事,之后的皇帝都十分重视江浙一带,带起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当然这乃后话,就先不多提了。

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此为网络节选。)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束,传来传去,把最原本的意思传不见了。现在很多老人不让小孩子在正月剪头,为的是被掩盖的那种说法。可能都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为了“思旧”而不剪头的。

现在是民族平等和谐,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汉满矛盾基本没有了,可是并不代表我们要忘记历史。铭记历史不是因为矛盾,而是因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要了解的。不要求牢记,至少现在不要因为历史闹出什么笑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