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
《家 兄》
还有三十多天就是家兄68岁生日了,他大我五岁。已临近“杖国”之年的他,看上去,还是那么慈祥、干练、精神、稳沉。不可避免头发增添了许多“银丝”外,从头到脚没有留下更多的人世“沧桑”,而今的他早已“退居二线”(从处级干部退休下来至今13年)加入“夕阳红”大家族一晃十多年过去,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除与长嫂带孙女、孙儿享受“天伦之乐”外,还勤学苦练拉起了二胡,而且大有长进,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活动,情趣来时适时作些小诗,有时也与家人、朋友、同学喝点小酒,打打小麻将,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家兄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是爸妈的孝子,也是我们弟妹的榜样,他虽说并没有成就多大的“功名”,但接近“古稀之年”的他,却有很多、很多的“闪光点”,而这些优秀的东西可以说是我们弟妹和侄儿辈们的动力和财富。今年国庆、中秋佳节我们相聚成都,在峰哥“川商会官”共享“佳肴”、“美酒”、“赏月”、“叙旧”的空闲,我的思绪又一次开了“小差”,家兄的“精彩人生”的一张张画面又在我的眼前回放。
他的学生时代是值得同龄人羡慕、骄傲的。小学毕业,在他们班上以“品学兼优”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据老大回忆班上只有6人)考上了“大文豪”郭沫若的母校沙湾中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耀眼的是,中学二年级被选上“红卫兵”代表,进京接受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第7次接见外,在“天安门”城楼前手拿“毛主席语录”红本本充满喜悦而稚嫩的照片,在那个年代,真是“羡慕”死了好多、好多的家乡的孩子们。
上山下乡,当“知青”得到了人生的磨练。中学还没有毕业,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到十六岁的他,就到了远离老家的向阳山八队落户当“知青”。那时的他还是一个孩子,身子骨都还没有长硬朗,农村在苦在累的活都学着干,手心磨起了血泡,咬咬牙,包上继续干;插秧插累了,直直腰又继续插,就连农村老大爷也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这是谁造的孽,这么小的娃耳当什么知青”。有一次老母亲实在忍心不下,到山上去看了一下,正巧家兄在犁田,他手扶犁鈀非常吃力地在田里来回耕田,满脸都是泥,母亲顿时眼泪夺眶而出,可家兄却反而安慰母亲,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干,没有什么了不起,我能吃苦。不到两年的“知青”生活,家兄他告诉我们他学会了什么叫坚强,也学会了忍耐,磨练了意志,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工厂的生活是精彩而闪亮的。他十七岁进工厂,当过炉钳工,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刻苦专研,几年下来,钳工技能很快得到四级水平,成为分厂的技术尖子。车间里的技术难题,只要有他在,就能“人到病除”。为了更好的前途,不满足现状,废寝忘食,坚韧不拔,两年的功夫,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他,十多门工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修全部及格(当时其他高中生都很难做到),拿到了当时使人非常羡慕的大专文凭。由于他的好学上进和他的人品,领导破格将他转干从艰苦的生产一线调进了厂纪委机关工作,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干部不卑不亢,淡泊名利。在干部岗位上,短短的几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持原则,很快得到提拔到了副处级。但在权位上,他从不与人相争,不卑躬屈膝,不知到“沟兑”和拉“关系”。我听他讲,在他当厂办副主任的时候,受厂长委派,到上海办事处独当一面,主持工作。厂长少爷来上海观光旅游,对于很多人来讲,这是“攀上”的好机会,可家兄硬是讲什么原则,整过接待按规定、标准,公私分明,把“公子哥”气的够呛。就因为这件事,厂办主任调离空缺,凭他的才干,很多人都断定,此职位非家兄暮属,可一年后,主任没有干上不说,还调离机关,到分厂当书记,可谓“名升暗降”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个“缺点”,职位在也没有了“进步”。但尽管这些,他的工作情趣没有因此而影响;对他肩负的职责没有因此改变;他对党的忠诚没有动摇;那怕单位换了几个,“书记”当了十多年,没有早退,没有迟到,与同志们和睦相处,坚持原则,关心下级,所到一处,给大家都留下了很好印象,同志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亲爱的“妈妈”。家兄退下来一年多了,还有同事找他汇报“思想”,心中有一些难解的结,找他解。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下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兄“卸任”后,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对自己现在和今后的起居、生活,作了适当的调整和科学的规划。时而“游山玩水”;时而“交朋结友”;时而“品茗饮酒”;时而还“聚众小赌”;好不“悠闲”、“自在”,真可谓“悠哉游哉”、“丰富多彩”,下岗生活好不安逸。更有盛者,叫侄儿给安装了电脑,接通了“宽带”学起了上网,加入了“博客大家族”,性趣来时,赋诗一首,读后感、杂谈、散文什么的写上一小段,在“博客”上发表、发表,紧跟时代,可谓“时尚”。
爱好广泛勤学苦练拉二胡,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十几年前不知是什么时间起,家兄学起了二胡。最开始我还感到“惊呀”和怀疑,这么大岁数,手指都发硬,又没有音乐基础,能拉会吗?可他就有那么一股“不学则已,一学惊人”精神。二胡换了几把,一有时间就勤学苦练、拜师请教、线上视频观摩、经常参加文艺活动,短短几年的功夫,技能大有长进,去年还加入了“天玺艺术团),最进一次艺术团三周年庆典,公然坐在乐队二胡“首席”位置,整个“演出”像模像样,一个零基础的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硬是成为了音乐人,你说牛不牛。
俗话说“长嫂如母,长兄如父”,作为家里老大的他,几十年过去,在家里他是一个百分之百称职的兄长。父母在时,当好“助手”,体贴爸妈,“呵扶”弟妹。父母“千古”,对我们,那是关怀备至、照顾有佳,弟妹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时常“收到”来自家兄的牵挂。在侄儿辈们的眼里,“大伯”、“舅舅”的慈爱和威望胜过他们各自的爸爸和妈妈,在此问题上,我自愧不如,甚至有时内心还有点淡淡的“吃醋”。
我们的家兄过去走过的历程,是平淡的,但也有过辉煌,他的平常里有精彩,他的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他的普通背后有催人奋进的东西,他在工友和同事面前没有留下任何怨言;他在弟妹的眼里,充满着慈爱、细微、智慧和进取;他更没有为他曾经而今后还在热爱的事业而悔恨;如今的他,虽然“夕阳西下”,可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他还在不断地追求新的人生目标,他在我们的面前经常提到的一句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激励着他,也鼓舞着我们,更影响着下一代,这就是我们骄傲和尊敬的兄长,但愿家兄晚年生活,平安与健康时常伴随着他,幸福与欢乐同行,愚弟,殷切希望,在他今后的人生岁月里,在“晚年人生”的弦乐中享受更多“天籁之音”,多一些《百鸟朝凤》、《战马奔腾》、《良霄》、《赛马》的生活情调,少一些《二泉映月》、《病中吟》、《江河水》、《长恨歌》人生感触,但愿家兄“花甲重开”。
写在家兄68岁生日到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