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专栏慧园书屋(收༵录༵原༵创༵)《人生感悟ABC》

原创《今世深情留,来生长厮守》作者:徐淑英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23人  徐淑英柔情婉淑女蔷薇

人生旅程,有爱的时光,春花秋月旖旎生命的美好,夏风冬雪见证了真情的曼妙。

四季轮回的风景,因了纯洁亲情的滋润,有了知心爱人的温柔,以及良师益友的牵挂,岁月氤氲温暖的馨香。

红尘潋滟,流年翩跹,今世若有深情留,来生定然长厮守。

大前天24日那天,我和众多亲人送我家先生的二嫂最后一程。

在她火化之前是阴天,到可怜的二嫂告别哀悼时,老天也被悲惨的她感动的落泪簌簌下雨。

想起她生前我们一起的时光,时常推心置腹的聊天,如今,看到她度日如年的丈夫,刚成年痛心疾首消瘦的儿子,梨花带雨的女儿,白发送黑发人您的古稀父亲,以及我们共同耄耋的公婆,在场的人无不哽咽潸然泪下。

更漏缺月夜无辉,左思右想清泪垂。

尘埃暮雪凄凉意,宇寰孤影孑然归。

桃源仙境比翼结,山水田园双栖随。

黄泉碧落莫相忘,花絮飞舞迎风吹。

在没拆迁前,我们一墙之隔,度过了二十年。

您勤劳肯干,任劳任怨,您和您的先生非常恩爱,你俩无话不谈,许是上苍嫉妒了你们的爱情,无情的车祸让您万般不舍离我们而去。

        您的丈夫为您购买了大兴塔陵园高档价值十几万的墓地!

"大兴塔陵园位于包公墓遗址—瑶海区大兴镇(集),陵园前面小河缓缓流过,似玉带缠腰,风藏水聚,实乃风水宝地。园内传统墓、古典墓、艺术墓、塔位墓等品种齐全,价格合理;“一里三公”文化纪念堂、“一里三公”雕像、 烈士墓等景点,免费参观。来园可休闲观光、修身养性;也可凭吊英雄、故人、祭奠先辈;亦可信步塔林、墓间荡涤心灵、感悟人生,暂时放下人间的是非恩怨……

二00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的老艺术家们云集塔陵园,挥毫泼墨,或字或画,留下的数十幅墨宝,全部免费展出,供游人欣赏、品评,特别是原省人大副主任、原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同志题写的“合肥市大兴塔陵园”,充分肯定了大兴塔陵园为推进殡葬改革,给政府分忧,为百姓造福,节约土地,美化环境所做的贡献。民政部门把塔陵园作为殡葬行业窗口,多次被评为先进。

二00五年清明,塔陵园全体员工为“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张秀云烈士捐赠的墓地及雕像落成,冬至隆重举行了张秀云烈士的骨灰安葬仪式。

二00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塔陵园领导冒着多年不遇的暴风雪,前往肥东县,慰问在暴风雪中英勇献身的人民好交警、二级英模张新民同志家属,并代表全体员工向英雄的家属捐赠了五千一百元。”

我苦命的二嫂,您可知道,我听母亲说,小时候不通车,您的丈夫[也是我的堂表哥],他非常聪明,以塔这个建筑物为目标,找到我娘家[我娘家离塔有五里路],步行五十里路,那些年,他看到塔觉得亲切,如今,看到塔,确是您和我们阴阳相隔!

但思念之情跨越时空!

那天中午,您安葬时,您的丈夫在安排饭店酬随礼的嘉宾。

下午,他不放心,当时密封胶的枪已被人扔进垃圾筒,他硬是从垃圾筒翻出密封胶,用手挤出胶,把您的墓碑前前后后滴满了胶,本是大理石,怎么可以漏进水呢!

我敬爱的二嫂,您安息吧,您俩今世缘浅,来世再续!

红尘千寻,柔情万丈,对于热爱生活,钟情文字的我们来说,谁不希望有个岁月静好,浪漫情中有独钟的幸福!

世人若有沈复和芸娘在世的缱绻,那么定会有来世的缠绵!

原先孤陋寡闻的我,只晓得芸娘刺死虫子的“残忍”,综观他们痴缠风雨跌宕,命运多舛的一生,我被深深地触动,肃然起敬!

       两百年前,沈复和芸娘,他们在最残酷的贫贱年代里,今生既然牵了手,来生还会一起走,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险阻,不屈不挠,诠释完美独一无二的婚姻。

       1763年的大年三十,文学巨匠曹雪芹在完成了红楼梦第80回后,于悼红轩内,辞别了这个留给他眷念的世界。他已经写好了宝黛的前半生,结局无人知晓。同年,沈复与芸娘诞生。他们比宝黛更相惜呵护,让人叹服倾慕。

《浮生六记》,这部记载他们亲生经历悲欢离合的小书,被后人称作:小红楼。

话说芸娘与沈复是表姐弟,沈复叫芸娘作淑姐。

      沈复十三岁时,曾跟母亲回了趟娘家,初见芸娘,似一朵含苞欲放的桃花。悸动少男朦胧的初心,芸娘的诗稿,让沈复倾心莞尔,虽然他已经看出芸娘纤细单薄,可能不会长命百岁的福相,但仍一见倾心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姐不娶!”

     沈复郎君有情,芸娘也伊人会意。

     一次,沈复再跟芸娘索要诗稿,拿来一看,字字珠玑,但为什么每首都只写了一半?芸娘望着沈复,有点羞涩地回答:因为没有人教我呀,我在等着找一个懂我的人来教我写诗呢。沈复瞬间心领神会。

这也就是琴瑟和鸣!

芸娘堂姐出嫁,沈复去当娘舅送亲。古人害羞,婚礼结束时,已是三更。

沈复肚场咕噜,仆人拿果脯给他,那年都是真材实料,甜得发腻,当时吃一口就吐掉了。

       这时他感觉有人在拉他的袖子。回头看,是芸娘,“你随我来。”随芸娘来到卧室,沈复看见桌上放着一碗热腾腾的粥,还有几碟小菜,欣然举筷。恰巧这时堂哥突然在屋外喊,“淑妹快来!” 芸娘忙关门说:“我好累了!要睡啦!”堂哥挤着就进来了,一见沈复,顿时高喊:“哦~刚刚我跟你说我想喝粥,你就说没有了!原来是被你偷偷藏起来留给未来夫君的!”这下全府都听到了。一时传为笑谈。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那这一碗粥,大概会是沈复一生最温馨的记忆。

这也完全符合愿有人为你有粥温,陪你度黄昏!

“十八岁这年,他们终于拜堂成亲了。作为新妇,古人都有三从四德,芸娘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操持家务。芸娘一起床,沈复也就跟着起, 行走坐卧,都要如影随形。如果稍离片刻,在家里的门廊墙缝遇到,都要拉着袖子问彼此:“这是要去哪儿呀?”新婚燕尔,郎情蜜意。但沈复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子弟,访师求学,科举功名,才是第一要务。于是,两人结婚一满月,沈父就遣他去杭州拜师了。父命难违,沈复深情款款,愁肠百结,没想到芸娘却反过来劝他,默默为他整理行装。临行前,芸娘轻轻在沈复耳边说:“出门在外无人照料,你要好自珍重。”到了杭州后,沈复急忙跟芸娘通信,但恼人的是,芸娘的信,总是不温不火的,芸娘的懂事,让沈复更觉煎熬。他终日魂不守舍的样子,连先生都于心不忍了,最后布置了几道题,就把沈复放回家了。沈复如遇大赦。到家后遇到芸娘,一肚子相思说不出口,只握着彼此的手四目相对,看着看着,就感觉消融在对方的眼眸中,耳朵嗡的一声,顷刻已化为袅袅云烟了。

七月七日,我取轩外,织女星明亮闪烁芸娘备好香烛瓜果,与沈复一起,各执一香,向织女星跪地祝祷。两人在织女星前祈愿岁月静好,风雨莫催。沈复拿出两枚印章,两枚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一枚是白文,一枚是朱文,这是今后二人通信的凭证。夜色如水,芸娘靠在沈复肩上,两人从宇宙浩渺,聊到儿女情长,直至灯烛燃尽,月亮西沉,方恋恋不舍,携手归去。

永诀

两年后,沈父得知真相,登门道歉请二人回家。本以为苦尽甘来了,却想不到又因为给人作保惹来债主上门,在离过年只剩几天时,被沈父勒令三日内离开。芸娘从小就有血疾,后来因娘家出事,悲伤过度又复发了。第二次被驱逐时,芸娘已经到了无力行走的程度。此时沈复一双儿女已经十三四岁了,他们既无力带走,又不能留下他们拖累双亲,只好把女儿许给敦厚的侄儿当童养媳,把儿子托给友人当学徒学贸易,为了躲债,他们在凌晨偷偷出发,临别之际,一家四口煮了一锅粥饯别,这是他们最后一顿团圆饭。因粥而聚,因粥而散,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生离作死别,造化之弄人,亦不过如此。遭逢巨变后,芸娘病情越发严重,三年后的三月三十日,这个集知音、贤妻、患难之交于一身的爱人,终要弃沈复而去了。临终前,芸娘极力要抓住沈复的手,嘴里一直断断续续地说着:“来世…来世…”这一世我和你还没做够夫妻,夫君可不要忘了当年织女星下的诺言。

芸娘死后第七天,按风俗家人需要离家避鬼煞,但沈复坚持不走,朋友都劝他,鬼神之事,宁信其有,莫信其无。沈复呆呆地说:“我就是因为相信芸娘会回来,所以才不走的。”躺上他们熟悉的床,半夜朦胧间,他看见全屋好像被火烧得通明,火中沈复大喊:芸娘!芸娘!吓醒之后,发现不过梦一场。他最爱的芸娘,是真的离他而去了。”

       鉴于时间篇幅有限,不再赘言,痴迷文字的我们不会有纪伯伦和梅娅,梁山伯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凄美的遗憾,惟愿若有来生,为君倾城的美满!

      这段时间比较忙碌,匆匆执笔,深深祝福,天下太平,有缘人幸福如意,时时甜蜜!

  金风玉露喜相逢,碧月娇花恋语融。

  善良佳人尊先辈,谦谦君子倾心诚。

  前生缱绻温柔醉,今世缠绵婉梦同。

  曼妙红尘痴锁爱,赏霞观日系永恒。

[温馨提醒,某些人“引用”我的所谓的“诗词”,我自知之明,只是喜欢这种体裁,不合格律,所以我从不标注是律诗绝句,涂鸦贻笑大方了!敬请斧正。。。。。。]

[注:文中照片有的是作者本人,请厚德载物的您不要涂抹不良内容,感谢!]

作者:徐淑英,安徽合肥人,微信公众平台紫欣婉,仁杰淑苑rjsy2017,笔名和扣号亦是淑女蔷薇,微信号xnqw1212。

热爱生活,钟情文字,诗意栖居的平凡女子!

喜爱写作,因钟情和热爱,认认真真地涂鸦对生活的点点滴滴、悲欢离合、琐琐碎碎的感悟和感动。

2012年开始,日志和说说在几家知名网站刊发。

2015年多篇文字开始在各家微刊发表!诚谢!

微信公众平台仁杰淑苑rjsy2017,淑女蔷薇snqw1212,趣头条蔷薇淑亭,天天快报淑女馨语,大鱼号薇淑婉,感恩感谢您关注!

您的分享点击,雅正是我文字圆梦之旅岁月如歌!

再次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佳人才子网中游,吟诗作赋和词酬。

作文精湛乃为师,出语不凡皆是友。

欣赏学习淑女愿,抛砖引玉蔷薇柔。

相约空间温婉扣,嫣然笑靥锦年悠。

转发是动力,分享是美德,再次诚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