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清明粿,悠悠青草香

2022-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superduperK

清明节将至,在期盼小长假之余,你是否留意过清明节的时令食品呢?

春风拂过,大地披绿,田野里蕴藏着春天的生机和雀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儿在春天的原野啃食新生艾草的景象跃然眼前。这种每年只在3-5月份生长的青草,是春季的最佳代言。

人们采摘艾草嫩叶,捣碎为汁,和粉作糕团,做成“色如碧玉”的小点心,这就是青团。艾草的汁液混合糯米粉制成软糯的青团表皮,散发出青草的悠悠芬芳,在唇齿间留下植物特有的清新味道;青团内馅有甜有咸,任何一种都让老饕流连。蛋黄肉松、春笋鲜肉层次分明,豆沙、枣泥、莲蓉甜香细腻,熬煮后的红小豆再一次以豆沙的形式现身在这道中式小点心中。

青团又称青草果、艾粑粑、清明粿等,最初仅流行于江浙沪、闽南、潮汕、台湾等南方地区,与民间传统的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早年为躲避“骊姬之乱”流亡在外,一次饿晕之际,介之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才得以保住性命。后介之推与母亲隐居山里,山道崎岖,为了逼他出山,晋文公情急放火烧山,不料却将山中的介之推母子烧死。晋文公悲痛至极,下令以后每年此时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以此纪念介之推,“寒食节”由此而来。

另一种有关寒食节起源的说法缺乏故事性,却更可信。古时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从不同树木取火,有换季改火的做法。因新火未至,不得生火,所以人们提前准备可直接食用的“寒食”。寒食节还有其他习俗,如扫墓、踏青、荡秋千等。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日,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时光流逝,寒食节的传统和各种习俗逐渐并入清明节,清明节从一个文化内涵不太多的农事节气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他的三个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带青团祭祀早已有之。清代《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有记载:“三月三日,采鼠麴草和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有财,有“拜粿生财产”之意。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多时,无论南方的绵绵细雨还是北方的丝丝春雪,都不再冷的畏手畏脚,约上二、三好友户外踏青最好不过,而踏青时的吃食一定非青团莫属。

近年来青团的传统祭祀作用逐渐消失,其美食的属性愈发明显。艾草的清香正从包邮区飘向全国各地,五芳斋、杏花楼、乔家栅等老字号纷纷推出自己的青团礼盒,京式糕点的代表北京稻香村也不甘人后,让身在北方的我们也可以一饱口福,与南方的小伙伴一起“尝春”。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代表性的美食,春节的年糕和水饺、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经过千年的传承早已印刻在我们的传统和文化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青团也会成为清明节和春天的代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