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法论)散文

让我形成学习闭环的不是输出,而是归纳总结

2021-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茗plus

最近,我的学习效率,和上一阶段比较,有很大的提升。

当内心的焦虑感逐渐被心流替代,心里愈发踏实,我才渐渐感受到这个变化。

当这种正向的感觉出现时,我按下了暂停键,进行复盘。

复盘不仅仅是在失败后,更应该在有进步时。

失败后的复盘,是总结经验教训,为的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成功后的复盘,是梳理有效的方法,将其流程化,下一次再遇到时,用实践可行的方法,就能越来越高效。

回看自己前一阶段的成长路线,找到了关键起正向作用的方法,它让我很惊喜,因为是我最近才开始使用的——归纳总结法。

现在生活、学习的节奏非常快,铺天盖地的信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信息黑洞,接连而来的就是无限的焦虑。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常常陷入类似的焦虑漩涡,会非常在意学习的数量,看了几本书,听了几节线上课,输出了几篇文章……很少会在学习完后,做总结归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大学期间,2010年那会儿,电子工具还没有现在发达,我的大部分笔记都是手写的。写完后,很少会再次翻看,即使想起以前做过相关联的笔记,再一本本地重新翻看,非常浪费时间,还未必能找到。

种种原因,我的潜意识总觉得,每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总结归纳太浪费时间了,完全又可以开始下一个学习任务。

以前的我一直认为,只要把输入变为输出,就能形成学习闭环。但我在输出后,感受不到内心的踏实感。现在看来,仅仅是在输出前,少了一个归纳总结的小环节。

通过归纳总结,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碎片,它会和我只是库存中的好几个知识产生连结。一旦被连结过的知识,就会加深印象,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正是这样的连结,激活了我原有点的知识库存,知识与知识间,在发生微妙的反应。

学习后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是思维的改变。刚开始觉得归纳总结浪费时间。后来才明白,浪费时间的不是归纳总结,而是归纳总结的形式。于是从手写笔记,到不记笔记,最后再到将学习收获,存为电子档,着手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是选择一款用起来顺手的知识管理APP。我当时想找一款手机和电脑内容可以同步的,因为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切换起来也会很高效便捷。最后选了用起来最顺手的「石墨」。最惊喜的是,手写的笔记也可以拍成照片,进行存档。

当改变了思维的方式,并选定了记录的工具。每一次的知识管理,都动力满满,用电子文档梳理知识体系时,看到不同领域的知识,被分门别类地归类在一起,内心会非常有成就感。就好比把一个乱糟糟的房间,收纳得井井有条一样。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真理往往就是藏在,看似普通至极的常理中。有些事情可以快,有些事却急不来。比如学习这件事,慢就是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