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欣向荣

自复课以来,高三的一轮复习让我感慨很多。记得以前,基本跟着复习的教材就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复习,但是现在,面对混合编班的学生,我突然发现光指望教材是很行不通的。首先学生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的进入高三角色,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说句好不夸张的话,上课我除了教字音还要教字义,有时还得教他们怎么查字典。其次,如果一个一个考点来,往往是讲了这个忘了其他。特别是语言运用题的复习,讲到标点忘了压缩,讲了连贯忘了标点……总是有一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复习之路可谓艰难。再者学生对高考还处在“陌生”环节,只知道一共二十二道题,至于都考啥不清楚。其实在训练综合试卷的时候,反复地将每个考点都有详细的反复讲过,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一头雾水,一脸茫然。最让我伤心难过的是第十六题,名句默写每次考试几乎全军覆没。平时背诵特别优秀的孩子也往往只能得两三分,有时我甚至想要放弃背诵,想着还不如让他们做做题,但是静下来想想,背诵古诗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么突破得分低,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既会被又会写,是我一直探索的点。

基于这么多的问题,想着问题就是课题。就想大胆做一些新的尝试,突破以前的常规复习方法,也是“化整为零”,但是又有所不同。

利用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身份,平时在班级管理时有意识的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从班级文化建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处处都有“语文素养”的影子。就拿班级文化建设来说,让大家参与其中,不但要画出来还要清晰明了的介绍给大家,最后选出既美观又寓意好的作品来;又如在平时的课前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开始的时候,班里的少数民族学生都不太爱发言,现在除了个别个别说不清楚、说不好的学生外,基本都能很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中效果明显的就是古诗文的鉴赏,从以前的不知所云到现在的基本读出一两点,虽然离高三的要求还很远,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改观,至少学生愿意去尝试,愿意用心去学习,这样就是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中,按照教材复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方法不行,于是就停下过教材,而是尝试着利用综合试卷的练习结合教材的方式复习。试卷的练习也不能让学生带回家自己去做,必须得在课堂上给定时间训练。因为一回家就不会认真完成,总是敷衍了事,这样既浪费练习的机会又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解题的思路。当堂做题训练,虽然占用课时,但是学生做题的习惯会慢慢养成,也有利用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解试卷时也不能用两节或是三节课来集中讲试卷,而是把试卷化整为零。每一题涉及的考点依靠教材搞清楚出题特点,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讲解古诗文鉴赏题时,让学生先回忆“七步读诗法”,然后依据十四题大概揣摩诗词的大意。在大致读懂的基础上,针对十五题的问题学习诗歌鉴赏的有关考点知识。例如讲解陆游的《秋波媚》时,第十五题的设问是“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在梳理诗歌的大意时学生差不多就能将情感理解到位。而第二问,问的是诗歌鉴赏中的“技巧题”,按照复习的安排还没有复习到这,所以就这题提前让学生把教材翻到相应地方。利用课上记忆知识点,同时结合试卷让学生自己对应记忆的知识点学着找答案,在学生分享答案后一起来探讨答案的规范性,这样有理论有实践,并且相互分享答案,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以后做题应该注意哪。比起以前的集中复习一个考点或者集中单纯讲试卷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几套试卷的诗歌鉴赏讲完后,学生差不多也把诗歌鉴赏的考点复习的差不多了,尽管答题术语还没有精进,至少思路清晰了许多。最后再把几套试卷中同一个诗人的作品集中的赏析一番,又会对作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比起让他们一位的靠背诵记忆要有效的多。这几次我都有意识的选择陆游的作品,从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考点来多方位的了解陆游,等到再遇到陆游的诗词,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

另外我还想谈谈作文的教学与写作。从最初的回家完成到现如今的当堂写作;从以前的立意、拟题,结构布局到现在的当堂给材料独自立意,分析材料立意到当堂写作;从集中交上来一篇一篇批改到如今当堂利用范文交叉批改。虽然一篇作文材料前前后后得四个课时,但是我觉得收获还是不小的。例如上次的作文材料是关于“奋斗与责任”,要求是下一篇演讲稿或者倡议书。学生先自主阅读材料,自主立意。我让大家把自己的立意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讨论一下有没有偏题或者跑题的,选出自己认为偏题或者跑题的立意,分析理由。接着我把正确的立意的分析打出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偏题或者跑题的原因,学生对照着自己的立意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立意正确与否。然后选择正确的立意当堂作文,虽然最后没有写够八百字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是至少立意正确。

接下来的评作文的课上。我是先选择了演讲稿的倡议书的范文。学生看着范文,拿着别人的作文,跟着我的讲解,一步一步学着批改作文。一堂课下来,掌握了演讲稿的格式,也学会了怎么引题、怎么选择素材,怎么谋篇布局。也学着老师批改作文的样子找问题,画优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作文批改课,更像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实践课。批改完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批改的作文,谈谈别人的长处,想想自己的不足。

按照我的计划,一个星期做一套综合试卷,两个星期当堂写、批阅一篇作文。这样不断的加深对各个考点的印象,同时不断的学习和巩固解题的思路。当然这些都还在探索和学习中,将会不断的有新的问题出现,也会应对新的情况,思考新的方法。总之,教学方法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