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如何客观认识人性

2020-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星落韵升

在珍妮佛老师带领的「红楼梦VS活出睿智与美善特训」的课堂上,老师设定的讨论提纲:人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犯的错,却清晰地看见别人的不是。人性为什么是这样?

01 读《红楼梦》 览众生相

客观的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是一门功夫。客观的看待人性,认识人性是一门艺术。

纵观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大多浓墨重彩的描绘人性、剖析人性、解读人性。歌颂人性的善,抨击人性的恶。对于人性的“善&恶”的定论一直以来都存有分歧。

人性是复杂、幽微、捉摸不定的,因此无法以一刀切的善恶二分法来定论。产生争论是源自于不同的人对人性的观察角度不同,因而认知与感受自然大相径庭。

最精彩的戏莫过于每一个生命本身这出大戏。而透过阅读他人的人生剧本,能够映射出自己在相似的情境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取舍和抉择。

以古典文学大师曹雪芹先生的经典文学著作《红楼梦》作为观察载体,可以从中观览众多饱满丰富且形色各异的人物形态。其美、其丑、其善、其恶交错纷杂,展现出真实多元、异彩纷呈的人性大舞台。

以《红楼梦》第九回为观察案例,此章回也是广大“红楼迷”经常讨论的章回之一。第九回名为“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

在此章回中,几个主要出场人物是:贾宝玉、秦钟、金荣、贾瑞、香怜、玉爱、茗烟等。故事中闹事的主角是金荣,金荣指责秦钟与香怜举止暧昧,却忘了自己也曾经被薛蟠包养的事实。

02 深挖式提问

从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思考:

金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么做对金荣有什么好处呢?

把金荣作为主体(观察者)对象,他观察到作为客体(被观察者)的秦钟与香怜举止亲密,他做出指责对方的不是的行为。这么做可以获得两个层面的成效:

从趋利的一面,指责、攻击别人的不是  — 达到了让别人来承担罪责的目的  —  实现了掠夺别人犯错得来的好处或利益。

从避害的一面,指责、攻击别人的不是 — 把自己放置在干净清白的位置上  —  达到了避免承担罪责的目的  —  实现了心安理得的坐享犯错得来的好处和利益。

把主体金荣代入以上“利益链“可以看到:金荣最大的利益是想借由攻击别人来抓到别人的“短处“,从中敲诈银钱利益。

03 延伸思考

由此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不难发现:

人们往往看不见自己犯的错,可是却很清晰地看见别人的不是。

为什么人性会这样呢?

我们以“看不见自己犯的错”的人作为客体来观察,可以发现看不见自己犯的错的人有三种类型。

A、自带盲点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的人犯了错但看不见自己犯的错,或者对自己犯的错无知无觉,当别人指出来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此类型可以归纳为犯了错却不自知的类型。

B、自我欺骗型

也有的人对自己犯的错假装视而不见,即明知道自己是在犯错,却装作看不见、听不见,堂而皇之的摆出一副与我无关的姿态,将自欺与欺人演绎的驾轻就熟。

C、知错犯错型

还有的人明明自己犯了错却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君奈我何的姿态。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的《厚黑学》一书中,谈到的“脸皮厚、心肠黑”足以形容此类型,在犯错的领域实属惯犯。

可以认定金荣是属于知错犯错型,他当然知道被薛蟠包养是错误的,但是基于可以从薛蟠身上得到的实际利益,驱动着失宠的金荣深陷其中。

而失去薛蟠包养的金荣认为通过攻击跟贾宝玉相好的秦钟,可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犯错这个行为是无法避免的,难为的是面对犯错的态度以及改过的行动。而原文中金荣非但没有自省自查和检讨改过,而是指责和攻击秦钟与香怜的不是。

04 交换观察视角

现在我们尝试将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对调,让被观察方换成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自己,将观察者从原本的主体转换成客体。

当被观察者换成我们自己时,那个清晰的指出别人犯错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以古鉴今,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曾经明显地看见别人的“不是”有哪些?

为什么你对那个你所看见的“不是”特别有辨识力?

透过在将主(观察者)客观(被观察者)位置的对调,自我主体意识的抽离,将自己视为自己生命大戏中的一个角色,观看不同的生命场景中,不同的生活情境下,“客体“演出其人性的众多面向,可以重新认识自己。

当作为“客体”再现的自己会与处于“主体”视角的自己大大不同。

那些曾经被认为绝对性的认知,是处于主体(观察者)位置的我们,撇开了主体(观察者)本身,面对所有“客体(被观察者)”的认知

就像金荣指责秦钟与香怜的关系暧昧,以此作为把柄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相对于处在主体(观察者)位置的金荣,其他角色如秦钟、香怜、玉爱、贾宝玉等都是客体(被观察者)。

主观视角下的自己最容易被放置在“高位”上,取其利避其害地指责攻击别人。

而主客体视角一经转换,那份抽离而出的“主体”才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人性,以及人性中真实的欲望。

跳脱出主体外,转换主客体观察视角,不失为一条客观认识自己,了解人性的思考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