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由此知道始终强弱之缘由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Andylee

阅读历史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方法。大处看史与势,小处看人和事。历史阅读只有落在人和事上之后才会让读者唏嘘。而历史之循环往复则在史与势上。人和事的交错在一起,被史与势碾为尘土。历史有重演,但是人和事不会再演一次。相同的只是命运和结局。这或许就是阅读历史时常常会让人读出“宿命”之感的由来吧!

此种因果宿命之感,在阅读中国历史由东汉至宋末之时尤感强烈。陈舜臣在《中国历史风云录》中即是用“大处着眼”的办法处理这纷繁复杂的历史叙述。不过尤其在朝代迭代兴替之时,我们还是能看到历史学家对于“画面重演”的困惑。每每相隔百数十年,虽美其名曰“禅让”,但其实质却是强者从孤儿孱妇手中接过权位。强者后辈子孙承蒙祖荫撑上一段局面,再有其他强者再从小儿手中巧取豪夺而去。此种“出奇地一致”的命运不是来自历史的使然,而是来自权力的魅力。只要权力在,争夺就无可避免。当然,痴心妄想也如终南道上络绎不绝耳!对于历史的会心一笑也就是在于这些从小处入手的人和事。旁观历史的人之所以会对历史之演进指手画脚,大多都是与权力毫无相关之人。有多少人会真正会敬畏“历史书上写什么”,毕竟,“眼前事”远远重要于“身后事”。在某些历史叙述中,人性就隐藏在这些小处中的人和事中。

在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中所感受到的“小处着手”的不足,可在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得到补偿!《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是一册非常规整的博士论文。

人在年轻时,学问及学识可能不那么深厚,不过却是力气最好的时节。往往一些博士论文就具备这样的特征,用力颇深。读起来也不会太过学究气。而读者受益的恰恰是这种作者的用力。《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所走入的世界,乃是将历史中标注的“盛唐”的外衣一层层剥去,中晚唐的故事与命运基本上就是在“帝国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纠缠。从其书名中也可以得知这本书的重点也在于讲述“安史之乱”之后的历史。对于唐帝国而言,历史意义上的由盛转衰正是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的。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危机与重构》的封面上引用了一段杜佑的论述,这段话也基本上可以作为针对”安史之乱“的普遍性解释:”边陲势强既如此,朝庭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乐祸觊欲,胁之以害,诱之以利。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杜佑本人历经了开元天宝年间的安逸,也在安史之乱的缝隙中得以存活。但他对”安史之乱“的认识,除了说到”地“与”势“的问题之外,还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唐帝国的中央。促成”安史之乱“的正是唐帝国中央对于帝国的治理之策上。杜佑所指出的”边强朝弱“的局面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唐帝国的历史之中。而中晚唐的历史除了边患、内宦之外,藩镇问题几乎是最明显的历史主线。不过需要读者注意的是,唐帝国起家之时,正是以藩镇的身份赢得的。而采用”藩镇“作为帝国治理的策略,不得不说也许就是唐帝国的”路径依赖“。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去看这本《危机与重构》是不够的,但从学术的角度其审视本书作者的用力程度,则让人赞叹。在《危机与重构》中最精彩的部分则是从“小处着手”的部分。除了那些旁征博引之外,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注意到日本学者对于唐帝国的研究可谓更加用力。这些信息可以从本书的注释条目中得以一窥。似乎隐隐可以体会到日本学家对于“唐”的迷恋。

最有意思的部分还不止于上述所讲到的地方。既然是唐帝国与地方诸侯的故事,对于正史而言,有关唐帝国的历史叙述可谓浩然,但是针对地方诸侯的叙述则往往少人注意。李碧妍在唐史研究中将这一部分的人物展现出来了。正如在阅读《危机与重构》中要特别注意“旧部”、“下属”、“父子”这一类的关系叙述。唐帝国的帝王有传承,在地方诸侯这里宛如复制一般。现今出土的唐人墓志铭多多少少为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佐证。《危机与重构》中使用的资料来自墓志铭的不少。这些往往容易被大历史所湮没的人和事,也成为了唐帝国历史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其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经墓志铭中体现出来的内容有着草蛇灰线的样貌。这些叱诧在唐历史中的人的命运起伏,无意中为唐帝国与地方诸侯的相互角力提供了说明。名字的出现,职位的变化,驻地的更替,权力的交割,其背后都是“史与势”交错的结果。而这也正是《危机与重构》中最值得欣赏的部分。

《危机与重构》中最好的故事应当属于附录本书最后的内容《李怀让之死》。在所有针对历史趋势、朝藩争夺的叙述完成之后。读者终于可以在李怀让之死的故事中再次回味在唐帝国与地方诸侯的关系之中,个人是如何自处。以及一个人是如何在这种两种强大的力量之间完成自己的一生的。如果说《危机与重构》这本书中99%的内容都是学术性的分析,那么《李怀让之死》这一篇只占全书1%篇幅的故事,则是用一个人的故事来为全书的分析、理解、判断和总结做了一个全面的注释。而有关李怀让之死的故事的发端则来自他本人的墓志铭。而在有关李怀让的故事中,危机与重构则是个人命运的重要表达。

我们也借助这本书可以看到历史研究的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会有越来越多从“小处着手”的历史研究。当大历史逐渐萎缩之后,这些小历史愈发的重要起来。而正是这些从“小处着手”的小历史更容易与读者发生关联。尽管历史的时间与进程不曾停歇,但是种种个人命运似乎并未有好转的迹象。我们从每一个从”小处着手“的历史中,都可以看到似曾相似的循环往复。那些人和事,与当下的人和事相比,总觉得让人恨不起来。

《危机与重构》当中最让人头痛的地方可能就是地理问题了。尽管作者针对地理还特别提到这是本书写作中颇为重要的内容。不过,按照我们现在对于地理的认知,去理解唐帝国的地理规划和地名还是有很大困难的。那些”四镇“也好,”八镇“也罢,在阅读之时未必能跟得上对于地理的想象。更不要说对于”河“、”山“、”关“、”桥“这些关键地理的标识了。我们也只能大概知道”危机与重构“所发生的地域,而不是详细的地理标识。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遗憾。《危机与重构》当中涉及太多的征战与讨伐,我们却未必能知道这些战争都发生在哪里?因为,在一个人的命运起伏中,他绝不会原地不动的。我想,可能李碧妍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古今的地理对比和标注实在是信息量过大的工作。尽管作者写作时用力颇深,也得首先明确着力在何处才可!

也许阅读完《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之后,我们就会特别理解《宋史》中的这一段话:

“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不过,自那之后,宋一直处于武力不振的境况中,真是左不是,右也不是!吊诡如此。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