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焦虑……笔记1
01.你为什么总焦虑?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你为什么总焦虑?》。本书的关键词就是焦虑,作者采集了大量的现实数据和案例,运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并分析焦虑产生的源头,让我们可以正视焦虑中的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走出焦虑的阴霾。
正如作者所说,虽然原因不同,但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或者说,几乎每个人都处在焦虑的辐射圈内,或许你一开始只是在边缘位置,但总会在不知觉中,逐渐加深焦虑情绪,向着辐射中心运行。
设想一下,你正面临一项任务,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一星期,但正常情况下,你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十天的时间。任务很重要,不能拖延,这时,你是否感觉到了压力和紧迫感?如果有,那你就难免会伴有焦虑的情绪诞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你的工作进度不像计划般顺利的话,你的焦虑情绪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加重。紧张、焦急、甚至是恐惧等负面情绪,一直纠缠着你,你的睡眠质量直线下降,然后情绪逐渐失控,暴躁,易怒,像个火药桶,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引爆。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怎样才能不焦虑?
而这个问题正是《你为什么总焦虑?》这本书的核心问题。焦虑到底能否避免?陷入焦虑的我们又该怎样走出来?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寻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叫高原,他是一位潜能引导、自我提升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图书“潜意识”题材的畅销作家。曾著有畅销书《潜意识》系列,以及《自制力》《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等畅销书。
好了,以上是这本书以及作者的一些简单介绍。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来看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们分三部分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部分,作者从客观上告诉我们,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每个人都会焦虑。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产生或加重焦虑的原因。
而第三部分,作者则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焦虑,调节好个人情绪,并最终走出焦虑的困境。
好的,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认知焦虑这种情绪。
首先,你得分清焦虑和焦虑症,二者是有区别的。
焦虑是人类众多复杂的情绪之一。我们可以给焦虑下个定义:焦虑是对自己或亲朋好友的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含紧张、着急、挂念、忧虑、不安、恐慌等成分。通常与现实中的危急情况、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当事过境迁,危机警报解除,焦虑情绪就有可能消去。比如第一次去见情侣的父母长辈,绝大多数人都伴有紧张焦虑的情绪,而见过之后呢?无论是否被对方认同,焦虑情绪通常都会减少,转而被欢喜或者失落替代。
而焦虑症则不同,它是属于无客观原因的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成语“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周朝诸侯国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塌下来,自己无处安身,以致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种长期的异常性焦虑状态,属于神经性疾病,很难自我康复,是需要看医生的。
这里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2013年之前,美国的电影公司为了给灾难大片《2012》做市场营销,有意推广了“玛雅预言”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于是影片《2012》全球大卖,票房丰收。
尽管这种宣传在营销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影响很是恶劣。因为有许多人相信了这则末日预言,于是开始疯狂地囤积各种物资,还有一些看淡人生、把存款都捐献了的人,捎带着还有一项12月份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住山洞的活动。自然,随着时间走进2013年,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不过,在此之后还有极少数人因此寝食难安,毫无疑问,这就是典型的焦虑症。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对第一部分做一个小结:焦虑的情绪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正常情绪之一,是周围环境事物改变而产生的应对反映。焦虑的后果有好有坏,科学地正视焦虑这种情绪,是我们克服焦虑带来的不良后果的第一步。
了解了第一部分“什么是焦虑”,我们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我们之所以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压力、欲望与失控。
我们先来看看产生焦虑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压力。
作者认为:人们都害怕“不确定”的风险,一旦事情离开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围,或者没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来让他保持镇定,他就容易产生焦虑。焦虑情绪主要出现在身份转变、生活环境变化以及时间方面。
身份的转变会加重我们身上的压力,从而让我们陷入焦虑。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太多的身份变化。到学校学习,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升职做领导,创业做老板等等。如果每一次身份转换时,都对自身重新定位,你就会发现自己多了许多责任,这时候,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压力也在一点点增加。
比如说怀孕期间的女性,有可能出现产前焦虑,也有可能是生孩子后,出现当新手妈妈的产后焦虑,当然,做父亲的也会有相应的焦虑情况。这就属于因身份变化而产生的压力,从而引发当事人的焦虑情绪。
跟身份变化一个道理,生活、工作的环境变化,同样也会引发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最后都可能转化为压力,加注在我们身上。于是,我们产生了焦虑这种情绪。
比如说:大学毕业几年后,你猛然发觉你的专业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时你或许会想,你现在的知识储备配得上你现有的学历和工作吗?又或者从你熟悉的家乡离开,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环境的突然转换,让你有太多的事物需要重新认知和适应。还有,对于渺茫的未来,你究竟有怎样的打算?面对一个个出现的困难,你又动摇了多少次呢?
以上提及的情况,都是来自生活,工作,外界的压力,也是我们产生焦虑的原因。介绍完焦虑的源头——压力,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对焦虑有催化作用的欲望。
我们通常所说的欲望,主要指的是对于“无法获得”的东西的追求。无欲无求的是佛陀,而作为人,都是有欲望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你就很想吃麻辣小龙虾,可是因为一些原因,总是被耽搁。于是,这种对于某道菜的强烈食欲,就似乎在心里扎了根,今天依旧吃不到也没关系,反正越是吃不到你越想吃。如果医生还告诉你,你的胃病需要养一段时间,戒掉辣椒,估计你对麻辣小龙虾的食欲会变得更加强烈,因为你知道,一段时间内是真的吃不到了。
上面说的只是欲望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想得却得不到。此外,欲望的表现形式还有一种,名为“占有欲”,简单的说,越是害怕失去,就越是要占有更多。这是一种心理怪癖,分成两个阶段,先是因为自己没有,所以想要得到,之后则是得到了还不满足,还想要更多。欲望好像无穷无尽,得不到满足,成语中的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总是下意识回避、纵容自己在某方面的喜好,就好像是给自己一份“自由”或者一块心灵的自留地一样。一旦经常性地放任自己在某方面的欲望,往往会酿成无法控制的苦果。
比如说,小偷惯犯中,有一类人盗窃并非是直接的经济原因,而是源于占有欲作祟,也就是习惯性地占有他人财物的特殊喜好。这种触犯法律的行为,引发的后果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毫无疑问,欲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因为人类羡慕鸟类,所以有了滑翔翼和飞机;因为你对美好异性有了追求,所以对自己的形体也产生了各种审美要求。但同时,过度的欲望也往往会导致战争、毁灭和灾难。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对自己有所警醒,时常审视自我,确保你的欲望处于控制范围内,而不是被自己的某项欲望绑架操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呢?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比如说,转移注意力和自我奖励。前面提到,欲望是因为想要的没有得到,我们可以通过奖励的形式,奖励自己克制欲望的行为,并用作为奖品的东西,转移自己在某方面的欲望。
如果你对某种禁止食用的食物有异常强烈的食欲,不妨尝试转移你的注意力,用其他你能吃并喜欢吃的食物替代它,作为你没有越界的奖励。例如:有的孕妇会想吃螃蟹,但因为个人体质原因,大多数女性在怀孕期间是不能够吃海蟹的。这时候,可以用其他想吃并且安全的食物代替,或者,干脆不想着吃东西,而是换影视作品等其他吸引注意力的事物替代。
说完了焦虑的催化剂——欲望,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过度焦虑引发的严重后果——失控。
焦虑这种情绪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结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控的,另一种是失控的。
前面提到,压力、欲望这些都是正常人所拥有的情绪和情感,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工作加速,适度的欲望也能够促进群体或个体的进步。可以说,可控范围内的焦虑情绪,同样也会对个体的行为有积极的效果。
但是,如果焦虑这种情绪,一旦失去了控制,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先是心理上的紧迫感,危机感加深,烦躁、易怒,然后是生理上的,诸如内分泌失调,心率失调,心慌胸闷恶心,喘不过气。这些症状时隐时现,好像是得了病,但是却总是检查不出来,但其实,这些症状本身也会加重个体的焦虑情绪。最后就是逐渐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逃避现实矛盾,推避责任,最终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举个例子:当代年轻人离婚率几乎是逐年增高。为什么呢?你可能会说,是因为他们夫妻不信任对方了,是因为他们不爱对方了。但是如果仅仅用信任或者情感等单方面因素来解释,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压力大,造成了年轻人的群体性焦虑。比如,“本地区要搞经济开发,明年才有可能动工,房价先涨了三成,再不出手买房,以后就等着后悔吧。”“今天孩子小学舞蹈节目,夫妻两个忙于工作都忘记参加,事后相互埋怨,引发冷战。”此外,还有因为夫妻双方收入不平衡引发焦虑,压抑一段时间后,猛然爆发,最终造成分歧越来越大,不可调和。
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失控的后果:让人们失去工作,情感,婚姻,家庭等所珍惜的东西。如果一个群体内,大多数人都持续着焦虑,可以称之为群体性焦虑。而群体焦虑失控的后果,比个人失去理智还可怕:群体焦虑失控会让群体内的所有人都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似乎大家的理智都还在,但是无法再树立信心,而是像个麻木的围观者一样,冷漠地坐等奇迹诞生。然而奇迹不会留给没有准备和行动的人,所以,越是冷漠处理焦虑失控,结果往往更加糟糕。
好的,说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小结:焦虑的产生基本都是源于压力,压力越大,焦虑就越严重。想要缓解、克服焦虑情绪,就需要主动化解自身压力。焦虑的催化剂是欲望,而欲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正确引导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才是走出焦虑的关键。焦虑的情况,或许会成为你精进的动力之一,但是过度焦虑的后果就是失控,引发的苦果总是让人痛苦的。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省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困难迷住眼睛,凡事乐观一些,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还能对身边人有积极的影响。
好了,说完焦虑的源头,催化剂和后果。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怎么客观科学地调节心态,让失控变为可控。
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养成做计划并按计划行动的习惯,可以让一切事情变得有条不紊,从而远离焦虑。
我想告诉你的是,有计划地行动是正确的,但是需要你切实地按计划行动。如果你从前并没有这种习惯或经历,那么,一开始往往会很别扭,但是相信我,坚持一段时间后,养成良好习惯就容易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失败率的问题。并且前期计划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失败的风险越低越好。另外,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如果你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不要沮丧也不必放弃,吸取教训接着做下去。
其次,时刻为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比如说,习惯宅在家里的你决定出游,除了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旅行计划外,还要为一些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两手准备。考虑到如果钱包丢了该怎么办,迷路或者被落下了又怎么求助。还要保证跟家里和朋友有固定的联系,注意安全等等。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自乱阵脚,而是应该冷静下来,用正确的手段处理问题。
最后,当你察觉到自己有过度焦虑的问题后,需要迅速做出调整,不要拖延。即使是在执行计划,也需要做出相关的变更。我们制定活动计划是为了调节自我情绪,如果因为执行计划而导致过度焦虑不能自拔,那无疑是因噎废食。例如:你原本计划今天在部门会议上保持低调,对分配的任务默然接受,但如果你发现你的任务超出能力所限,那么,还是有必要出声为自己争取有利资源的。
另外,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份“不焦虑调节手册”。主要介绍了调节情绪的常用方法,比如说:深呼吸、诉说、自我平衡法等等。这些摆脱焦虑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从“释放压力,享受过程,克服恐慌”的原则出发。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原则“释放压力”。现代人的压力,大多数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的。工作、婚姻、家庭、社会等等,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花好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度假放松,甚至没有办法抽出几个小时专门看心理医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一些快速释放压力的办法。
比如说腹式呼吸法。首先,保持坐姿,身体后靠,不要驼背,五指并拢,双掌放在肚脐上。想象你的肺是一个气球,用鼻子长长地吸一口气,把“气球”充满,保持两秒钟。这期间,你可以看到你的手被腹部缓缓顶起。之后,再用嘴呼气,给“气球”放气,看着你的手慢慢回落。除了“腹式呼吸法”,还有一种“慢呼吸”的办法,有意识地调节呼吸的节奏,比如用四秒吸气,用四秒呼气,并保持这个节奏下去。或许开始你会不大适应,但一旦进入了状态,你将受益无穷。
另外,现在提倡的瑜伽缓解压力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不过考虑到有很多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专门学习瑜伽,所以可以用简便的方式来缓压。具体方式是平躺在床上,双腿倒立依靠在墙上,好像倒坐在墙上一样。科学的解释是,这样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减缓肌肉紧张,让更多的养分补给大脑。
再不然的话,你还可以通过跟知心朋友,或者完全陌生的人,倾诉心中的压力,将消极情绪或者压力以诉说的方式释放出来,以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越直接的诉说,压力释放得越彻底。其中,面对面谈话比打电话的效果更好,而打电话又比发短信和邮件的效果好。
释放压力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上述提到的,依然有大把的方法可取。比如在办公桌上准备一个用来捏揉的可爱玩偶、看一场电影等。
说完了“释放压力”原则,我们再来看“享受过程”的原则。所谓的享受,就是乐在其中,可控的焦虑情绪,会激发前进的动力,享受这份前进的过程,会让你的抗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资格面对更大的挑战。
作者提到,要走出焦虑和失败的阴影,前提条件是你要有一个属于你的美丽心情。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话,“成人惧怕死亡犹如儿童惧怕黑暗”。人类生来就恐惧黑暗,而光明对于一个人的引导是强烈而不可抗拒的。如果把焦虑和失败比作黑暗的话,那么光明的未来,就是对人们最大的诱惑。
毫无疑问的,将个人的心情不断地往希望的方向引领,你距离成功的距离也就越近。因为积极的情绪,会自然地排斥、驱逐焦虑一类的负面情感。这也为我们要说的“享受过程”原则提供了情感基础。
就好像画饼充饥一样,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精神上的坚持尤为重要。现实中物资条件总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有的人因为这个情况而苦恼哀愁,焦躁不安。而另外一种人,却是作者大力称赞的,他们总是保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这次失败了,下次失败了,这都没关系,但总有一次会成功的!事实也往往如此,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坚持不懈才有可能看到最后的曙光。
此外,作者还认为,从生命的意义上说,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有始有终的旅途,最终结果都不过是一次死亡而已。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传承,是生命的历程。你经历了什么,见识过多少的风景,有过多大成就,为世界留下过什么。这些,才是生命的意义。
这表明,体验过程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只追求结果,毋庸置疑,我们在讨论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上,观点是一致的: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心情,享受生命的每一秒过程。
最后,“克服恐慌”的原则呢,则是直接面对让你焦虑的人事物。比如说有的人幼年被狗咬过,印象深刻,成年后面对狗仍然会有下意识的畏惧心理。甚至是看见死去的狗,也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可不是去疯狂地吃狗肉,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像是焦虑失控后的无意义行为。合理的做法是去了解狗这种动物,系统地掌握它们的习性,当你再次面对它们的时候,通过你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与它们相处。
除此之外,当代人常常还会面临一种特定的恐慌:社交恐慌。多是因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内,突然切换到其他陌生的环境时,就会丢掉以往的从容,变得紧张不知所措。也有一些是受自卑心理影响,产生出逃避自我和他人视线的情况,这无疑是在拒绝与他人直接交流。
这个时候,要克服社交恐惧,就可以用物理运动等辅助手段解决,当然,我说的物理运动指的是,通过运动健身的方式,强壮心脏的承受力度。至于其他辅助方式,比如说,一些特定手势,或者用力握紧某样物品,硬币等。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一方面是将自己的紧张情绪转移到物品上,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自己开始进入与他人交流的状态。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来进行小结:在控制焦虑这部分,作者首先建议我们养成做计划并按计划行动,这可以让一切事情变得有条不紊,从而远离焦虑;另外,作者还列举了一份“不焦虑调节手册”。主要介绍了调节情绪的常用方法,比如说:深呼吸、诉说、自我平衡法等等。这些摆脱焦虑的方法,基本上就是从“释放压力,享受过程,克服恐慌”的原则出发。
好了,以上就是《你为什么总焦虑?》这本书的内容。下面,让我们系统地回顾总结一下本书的内容。
我们需要客观公正地面对焦虑这种情绪,它随处可在,有利有弊。其次,我们了解到,引发焦虑的源头,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压力,欲望则是加剧焦虑的催化剂。如果不能合理排解焦虑,当焦虑失控时,后果非常糟糕。
调节焦虑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做计划,转移注意力等等,核心的原则就是“释放压力,享受过程,克服恐惧”。
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解说,你能更好地走出焦虑情绪带来的困境,迎接欢快的每一天。
那么,《你为什么总焦虑?》这本书就讲到这里了,在音频的下方,我们还为你准备了这本书的笔记版文字,记得查收。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