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找一首大提琴当作今天的开始,听上去很美,就像桐坐在我的对面演奏一样。世间各种宏大的话题我觉得都很难思考和下结论,因为太大,无从下手。但美这个东西给人很大片模糊的想象空间,并且随着我们对于各种形式的美的进一步了解会越来越体验到它的真切。这并非某一领域是无限的可探索,而是由无数的人的积累而来。而对美的了解也可以五花八门,比如最有名的不过“距离产生美”。朱光潜在《谈美》中如此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们经常用这个意思来谈美,一说起美必然抱着距离不放,以“证明”自己说的对。不能说朱先生说的不对,不过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可悲的是它太有名了,影响力太大,导致很容易当我们欣赏艺术时本能般的保持距离,美其名曰美要有距离。我并未读过《谈美》,不可妄言,仅仅对于这句著名的总结保有质疑。我猜朱先生对于美的认知也不可能只有距离,他多半也是无奈的。
有一次听到张亚东对于音乐的说法给了我不小启发,也小有共鸣。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他上《圆桌派》,当时他们在谈鲍勃•迪伦得诺奖的话题。他说音乐对他来说是十分具体的,它一点也不抽象,是有谱子的,什么音符就会发出什么声音。这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来说是很除昧话,对于大部分领域来说人都是外行,无论一个人在哪方面是个专家,但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专业大多来自于想象。能够理解的部分是我以自己美术专业的角度来看,绘画也同样不抽象,结构、明暗、色彩、笔触等也都是具体的,第一笔画完之后按照专业训练是很自然会知道第二笔怎么画的。虽然我现在已经不画画了。
而我更想说的是,“美”只是个文字,英文beauty,日文是び,各个语言必然有不同的文字,但美本身是宽广而具体的。无论任何形式的美或艺术,我们都有义务先尽量的深入了解,最大努力地先知道前人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有机会对美有更深的体会,而不是一味只知道距离产生美。保持距离不过只是一个体验方法,当我们站在画布前画了一部分之后站在远处看一看是检视欣赏,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近距离的参与,或思考或参考名画或与人讨论或暂别,都是对于美的认知过程中的好方法,而只知道一种是不妥当的。
昨晚看了讲述《我的天才女友》的视频,知道了其中的大致内容,主要讲述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对于一个天才少女的影响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友谊。暂且不说别的,大众普遍而单一的认知会很轻易毁掉个人,无论个人有怎样的天赋。而这种简单像瘟疫一样永不消退,并且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或许如此基调下,再谈美会显得过于奢侈。但我总认为多多少少要做点什么,就算是悲情英雄也好过鲁迅笔下的麻木的人们。